缩略图

从甲骨文到戏曲艺术·豫剧《妇好》的音乐创作

作者

张广涛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一、殷商文化与豫剧艺术

殷商文化让今人有着强烈的神秘感、敬畏感。青铜器上神秘而狰狞的饕餮纹、云雷纹,妇好曾用过的很多精美的玉簪、服饰,还有玄鸟、玉凤等玉器,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妇好是商王子昭(武丁)的妻子,不仅参与商王子昭时期的各种政治、日常活动,还兼任商王朝的大祭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等各类祭典,并在军事上多次为商朝立下功劳。其传奇的一生成为豫剧《妇好》创作的重要历史依据和丰富素材。

豫剧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通俗易懂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音乐属于梆子腔,具有高亢激昂、粗犷豪放、兼细腻婉转的特点,它最擅长表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或家长里短的民间戏剧题材。属于宫廷戏的《妇好》其音乐创作首先要让殷商文化的悠久、厚重、神秘与豫剧的粗狂、温暖、现代的民间音乐有较好的融合。

二、音乐主题的设计与变奏

1. 主题的设计

该剧音乐要以妇好的音乐形象为主题,派生、变奏出全剧的音乐。妇好的形象音乐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 厚重的历史感,2 浓郁的豫剧韵味,3 鲜明的人物气质(女子的柔情、将军的果断等),4 能派生出其它不同的人物和场景情绪。

于是,我从陈派名剧《宇宙锋》中的曲牌【哭剑】(据记载【哭剑】是陈素真把已灭绝的传统豫剧《投冀州》中苏妲己的一段唱腔去词留腔后,用在她的《宇宙锋》中得以流传开来的)摘出一个结束句,并将其作倒影、逆行、拍位移动的处理,作为妇好的形象音乐,再变成全剧的主题音乐。

2. 主题的变奏

第一场中,妇好的第一段唱腔中【小导板】的两个过门,都是用【哭剑】素材变奏来的,恰当地表现了少女妇好意气风发的形象。接着是一段表现马车战队的上场音乐,快速的、一连串的(八个小节)十六分音符中,每一拍的重音(骨干音)连起来,是妇好的形象音乐(与藏头诗同理)。然后是训练马车战队的情景,在保持快速十六分音符律动不变的同时,把妇好形象音乐的节奏拉伸,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形成复调。接着作模进转调处理,音乐的最后回到原调,再把锣鼓引入以彰气氛。 此处的音乐把马车战队的气势与舞蹈很准确地烘托出来,与舞台很融洽。

以妇好的形象音乐为原型,再变化出其它的音乐情绪用在不同的场景中。比如甘盘与玬公主在剧中的观点、性格、情绪相同,我就在妇好的形象音乐中派生出一个节拍拉长的、情绪紧张的乐句,并进行多次的模进、转调,作为二人的形象音乐。也是很恰当的。

类似主题变奏的例子,在全剧的贯穿时有很多,在此不作赘述。

三、音乐风格与唱腔

风格是艺术独特性的表现,什么样的技术就会造成什么样的风格。我给《妇好》的音乐风格定位是“在豫剧中寻找殷商”。剧中人物除了甘盘用豫东调中的“高搭低”唱法外,其他人物的唱腔只遵循豫剧的韵味不遵循流派。比如,妇好的唱腔华丽富于变化,委婉便于抒情;子昭的唱腔开始压抑,后来略带瞻前顾后;侯皋的唱腔开始飘逸,后来情感饱满。背景音乐要有厚重的历史感、空灵、遥远。为了达到这一风格,乐器独奏或者领奏时多用打击乐(石磬、罄、编钟、大鼓、大锣、大铙等)与吹管乐(骨笛、埙、箫、笙)。在展现殷商的背景音乐时不能与豫剧韵味出现“两张皮”现象。其办法是在音乐主题材料中进行变奏,特定乐器在唱腔、过门中点缀,较好地避免“两张皮”现象。比如;第二场中妇好的“奉王命登后位玉凤悬佩”唱段,为了表现当时的金碧辉煌、场景肃穆,在过门中加入石磬、编钟,起到了古朴、空灵的风格。让观众有种置身于殷商的感觉。

唱腔是该剧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好的唱腔一定有合适的板式做支撑,板式的使用是否合乎剧情、人物、词格、结构逻辑、腔词关系的要求是关键。《妇好》中的唱段,除了常用板式外,还用了一些近年来不常用的板式。比如,慢板类中的【拐头钉】二八板类中的【双跺脚】【乱八句】【狗撕咬】【搬板凳】非板类中的【小导板】这些板式在唱腔中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转换自如,在满足剧情要求的同时,也可使情绪更细腻、唱腔更丰富。

妇好的多重身份要求她的唱腔要有多重、多变的性格。她是统领马车战队的少女将军时,唱腔中应透着青春朝气,意气风发的感觉;相遇子昭、谈情、结婚时,唱腔变得缠绵、委婉、柔情;在行使大祭司职责时,唱腔要展现出她的沉稳、果断性格;在哥哥面前,她的唱腔则是那么的真挚、感情饱满。作为王后,在子昭、众大臣面前又是那么的有主见、有谋略、善分析,这些情绪都要在唱腔中表现出来。

四、和声与配器

在音乐中起“底色”作用的和声,同样能像其它音乐素材一样表达情感。《妇好》中的和声注重“色彩”,利用附加音和弦、省略音和弦、变和弦、五声性和弦,使和弦的“色彩”多样化。

《妇好》的乐队是小民乐队加上一个双排键。在情绪激烈时的独奏、领奏时使用打击乐和吹管乐,以此体现出殷商的音乐风格。打击乐中,除了戏曲锣鼓外,还增加了直径一米半的大鼓,中国大锣,沙筒(改造过的沙锤,用于大巫的表演)、串铃、石磬、罄、碰钟等。常用的打击乐改变演奏法,使其发出新的声音。比如经常拍打的大铙改成磨搓,使其发出持续的、强弱不一的“嚓——”,用于神秘、压抑的祭祀场景。妇好率军杀敌的场景,打击乐用强烈而密集的节奏,与无调性的管弦对奏,营造出激烈的战斗氛围。

五、传承与发展

1. 传承​

豫剧风格的坚守就是中原文化内涵在剧中得以传承的具体表现。近年来,豫剧在演唱时的吐字有一个现象:一些演员以“土”“过时”为由,把中州韵中的一些典型发音改成了普通话的发音,让唱腔变得“既没味儿又没趣儿”,这种淡化剧种的做法不仅背叛了豫剧,也是文化的不自信。在《妇好》的唱腔中,我们自觉地意识到传统的魅力,反复强调传承的意义,提醒演员们在演唱、念白时要坚守中州韵的吐字、发音,要保持豫剧的味道。我们为传承还做了:主题音乐要来自于传统唱腔;把一些历史上曾用过、近些年不用的板式再用上,使板式尽量多样化;唱腔中的行腔、过门尽量地“传统”,比如第一场妇好唱腔中用“拐头钉”,这个板式在近些年的新创剧目中已找不到它了,我就提前跟编剧、演员沟通要用“拐头钉”。以上的种种坚守所带来的效果是很好的,当观众听到他们“最熟悉”的声音时就会有一种旧友重逢的喜悦。

2. 发展

《妇好》在音乐创作上,融合了殷商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手法。比如:用双排键演奏可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加入殷商时期的乐器(埙、骨笛、石磬等)增强历史感;改变演奏法使老乐器发出新声音,为表现小巫的滑稽、阴险,他的配乐用怪诞的无调性音乐:每八拍为一个乐汇,总体下行、单位拍为上行的走向。再细看,每拍的第一个音合起来是五声性的、由妇好的主题音乐变化而成。这种融合既有发展,又不失传统,很恰当地塑造了小巫的形象。创造出一种既有豫剧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音乐风格是《妇好》追求的目标。

结论​

豫剧《妇好》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一出观众喜爱的戏曲作品。其音乐在创作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力地推动了剧情发展,较好地表达了剧中的家国情怀、爱情亲情等主题。同时,该剧在豫剧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融合音乐新元素、新表现形式,为豫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