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及控制措施分析

作者

赵明强

身份证:420682199412213536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波动、设计变更、施工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工程造价超预算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包括材料价格上涨、工程变更、管理不善等,并探讨了造价控制的优化策略,如完善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合同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等。研究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造价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超预算风险,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成本控制;合同管理;信息化技术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造价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复杂、施工过程不确定性较大,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时有发生,给建设单位带来经济压力,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材料、设计、管理等方面分析造成造价超预算的因素,并探讨提高造价管理效率的具体方法。

一、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材料价格波动与市场因素影响

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并非一成不变,受原材料供应、国际经济形势、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比如,钢材、水泥等主要建材,若原材料产地发生自然灾害,导致产量下降,供应减少,价格就会迅速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会传导至建筑材料市场,使价格产生连锁反应。此外,运输成本的增加,如油价大幅上涨,也会抬高材料的最终采购价格。这些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预算编制时难以精准预估材料成本,极易造成造价超预算。

1.2 设计变更与施工方案调整

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较为常见。可能由于前期勘察不充分,施工中发现地质条件与设计预期不符,需要变更基础设计。或者业主在项目进行中改变需求,如增加功能区域、调整装修标准等。施工方案调整则可能因施工单位技术水平、施工条件变化等因素引发。例如,原计划的施工设备因现场空间限制无法正常作业,不得不更换施工设备及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和施工方案调整往往伴随着额外的费用支出,若未及时评估和控制,就会导致工程造价超预算。

1.3 施工管理不善与成本控制失效

施工管理不善体现在多个方面。施工进度把控不力,导致工期延误,会增加人工成本、设备租赁成本等。如因施工组织混乱,各工种衔接不畅,造成施工停滞,额外产生的费用会使造价上升。同时,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严重,缺乏严格的材料领用制度,工人随意丢弃剩余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损耗。成本控制失效则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成本监控机制,不能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如实际成本已经超出预算,但管理人员未及时察觉,继续按原计划施工,最终导致造价超预算。

二、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控制措施

2.1 完善造价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

完善造价管理体系,需建立健全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结算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在造价管理中的职责,避免职责不清导致的管理混乱。在预算编制阶段,充分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工程设计图纸、市场价格信息、施工条件等。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如定额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并结合类似项目的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同时,考虑到市场价格波动因素,预留一定的价格调整空间,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为造价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2.2 加强合同管理,合理控制设计变更

合同是约束双方行为的重要依据。在合同签订时,明确设计变更的处理流程和费用承担方式。要求设计变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多方共同论证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因设计变更导致的费用增加,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核算和支付。加强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定期检查合同履行情况,防止一方随意变更合同条款。若发生设计变更,及时做好变更记录和费用核算,确保造价处于可控范围。

2.3 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水平

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实时收集和分析工程进度、成本、材料价格等数据,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监控。利用 BIM 技术,对建筑工程进行三维建模,直观展示工程结构和施工过程,提前发现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避免因设计变更和施工错误导致的造价增加。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沟通效率,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造价管理失误,提升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优化策略与实践应用

3.1 全过程造价管控,提高成本管理精度

全过程造价管控要求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对项目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在决策阶段,充分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合理确定项目规模和建设标准,避免盲目投资。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按照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概算,按照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施工阶段,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实时监控成本支出。竣工结算阶段,认真审核结算资料,确保结算数据准确无误,提高成本管理精度。

3.2 引入 BIM 技术,实现工程造价数字化管理

BIM 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点。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通过建立 BIM 模型,将工程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造价信息等整合到一个三维模型中。利用 BIM 模型进行工程量计算,快速准确,避免了传统手工计算的误差。同时,通过 BIM 技术进行施工进度模拟,提前发现施工中的资源冲突和进度延误问题,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成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可以基于 BIM 模型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实时更新造价数据,实现工程造价的数字化管理。

3.3 强化风险管理,降低不可预见费用

建筑工程面临着诸多风险,如自然灾害、政策变化、市场波动等。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全面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购买工程保险进行风险转移。对于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通过签订固定价格合同或在合同中约定价格调整条款来降低风险。对于政策变化风险,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项目方案,降低不可预见费用,确保工程造价可控。

四、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挑战。通过深入分析超预算的成因,并采取合理的造价控制措施,如优化管理体系、加强合同约束、应用信息化技术等,可有效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超支风险。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实现建筑工程的高效、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王建华. 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 工程造价管理,2023(4): 56-63.

[2]赵鹏,刘伟. 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及应对措施[J]. 建筑经济,2022(6): 33-40.

[3]陈晓东,孙丽.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科学,2023(3): 45-52.

[4]王磊,张明. 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优化控制[J]. 建筑技术,2022(5):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