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服务型高校机关党支部的路径探究
余雪婷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广东 中山 750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强调“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这是对机关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高校机关党支部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指挥室,其支部建设、思想凝聚、服务师生群众、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机关支部凝心聚力的堡垒作用及先进党员的模范作用,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并服务地方社会[1]。
一、服务型高校机关党支部的功能界定
提升机关党支部组织凝聚力。高校机关作为学校各项工作运转的中枢部门,及时响应师生需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回应社会关切是其重要职责。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管理、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一般按照部门设置”“管理、后勤等部门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的相关要求,高校机关党支部大多根据职能建立,业务范畴的差异,导致机关党支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凝聚力 [2]。机关支部通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支部交叉开展党日活动、联合开展走访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机关党支部的服务效能,能够进一步提升机关支部的组织凝聚力及工作效能。
党建引领机关支部建设,更好发挥机关支部的中枢作用。高校机关部门引领学校师资发展、课程建设、科技研究、合同采购、高效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各项事业内涵式发展。机关支部以党建中“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开展为抓手,捕捉服务师生群体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机关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学校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机关党支部发挥引擎作用,整合资源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高校作为城市社区存在的特殊群体,具备人数众多、社会智库、充满活力等多方面的天然优势。城市社区管理具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设施完善和服务智慧、教育推动等目标,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积极、有效、创新地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从“学术孤岛”走向“社会中枢”,从“知识仓库”转变为“发展引擎”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建设服务型机关党支部的意义
在党支部建设方面:践行宗旨、夯实基础、优化效能。建设服务型高校机关党支部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深刻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要求机关党支部及其党员将服务师生员工作为首要职责,通过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僚主义习气,变“管理”为“服务”,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这直接体现在优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如信息化、“一站式”服务)上,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效能,降低师生办事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亮身份、作承诺、办实事,增强党员责任感和支部凝聚力,从而筑牢党在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巩固党同师生群众的血肉联系。
对高校综合实力提升方面:核心使命、内涵发展、赋能提升。服务型机关党支部建设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其核心价值在于为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高效、精准、人性化的管理服务(涵盖教学、科研、学工、后勤、人事、财务等),能有效解除师生在教学科研与学习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使其更专注于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它驱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管理理念从管控向服务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科学性和运行效率,是提升高校整体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此外,优质的机关服务作为重要的软实力,能显著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有利于稳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师生归属感与忠诚度,并通过师生的良好体验塑造积极的校园声誉,为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
在高校服务社会方面:拓展功能、提升服务、示范引领。服务型机关党支部是高校有效连接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首先,机关部门作为高校面向社会(考生、家长、合作单位、政府、公众、校友等)的主要窗口,其服务意识、专业素养和服务效率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认知与评价,塑造高校开放、负责、高效的社会形象。其次,在具体服务社会事务中(如成果转化、继续教育、政策咨询、社区服务、招生就业、校地 / 校企合作),服务型机关能显著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通过优化流程、主动对接、精准服务,它能有效解决合作中的难点堵点,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社会服务功能顺畅落地、惠及社会。最后,高校机关倡导和实践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对社会具有示范效应,能够引领服务为本、奉献社会的价值风尚,为建设服务型社会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三、高校建设服务型机关党支部的具体实践
严格高校机关党员教育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基本教育管理,筑牢思想根基与纪律防线。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通过专题学习、辅导报告、研讨交流等形式,筑牢信仰之基,明确服务育人的政治方向。推动教育与业务培训深度融合,锻造复合服务本领。在机关教育管理项目中系统融入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解读、现代大学治理理念、行政管理技能提升(公文写作、沟通协调、项目管理、应急处突)、信息技术应用(智慧校园平台操作、数据分析)等针对性内容。创设“党员先锋岗”、“服务示范窗口”,组织跨部门业务交流研讨、专项工作攻坚小组、服务流程优化“金点子”征集、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研等活动。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在解决实际工作难题、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师生满意度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将工作人员在业务培训中的表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评价等,纳入党员民主评议、评优评先和干部考核体系。破除党建与业务考核分离现象,形成“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良性循环,驱动服务能力实质性跃升 [3]。
深化党建融合赋能,提升高校机关部门服务水平。提升机关服务水平,必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根本,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有机嵌入机关服务的全链条、各环节,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相融互促。将服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机关工作人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梳理整合跨部门服务事项,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员骨干牵头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减少师生“多头跑、反复跑”。 明确工作人员在首问负责中的示范责任,公开承诺办结时限,接受师生监督,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和确定性。提高机关办公智能化水平,包括财务报账、事项审批、教务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提升机关部门业务协作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结合党内集中性学习教育,聚焦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院系、深入师生开展调研、座谈,真切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堵点。将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服务问题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
机关党支部可统筹高校资源,积极做好社会服务。高校社会服务的有效路径探索,本质上是构建一个以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和满足多元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协同和机制创新为保障的“三位一体”服务生态系统。高校机关部门具备统筹协调、融合调度校内资源的天然优势,各机关支部可以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党支部可立身自身业务优势,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等,提供技术评估、孵化、中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可开放共享科研设施资源,向社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放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数据库、计算中心等资源,降低社会创新成本。可推动社区科普教育,组织师生开展科技周、科普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学生管理部门党支部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科普宣传、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为“百千万工程”做出高校贡献。后勤管理部门党支部可将校园打造为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示范区,向社会展示先进理念和技术,同时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等领域加强研究,可将成果应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通过教育、宣传、社区活动等方式,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师生及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结语
建设服务型高校机关党支部,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深度服务社会的关键路径。从党支部自身建设看,它能强化组织凝聚力,提升党员服务能力,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对高校而言,可优化治理效能,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核心竞争力;面向社会,又能架起高效沟通桥梁,推动产学研融合,彰显高校社会价值。未来,需持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以创新机制破解服务痛点,让机关党支部真正成为服务师生的“暖心人”、推动发展的 “排头兵”、联结社会的 “连心桥”,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娟,杨淑霞 . 高校提升机关党支部建设质量的思考——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J]. 党的建设,2019
[2] 梁术荣. 提升高校机关党支部组织力研究[J]. 党建工作,2022
[3] 陈向君 . 新时期高校机关党支部功能探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余雪婷(1992.03),女,汉族,河南信阳,组织部科员,无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 年校级党建研究课题“党建引领高校服务型机关党支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2023XNDJKT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