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高彩虹

江苏省仪征市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2114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从大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角度出发,探究理念框架构建、知识元素融合及评价机制创新三方面内容。跨学科作业设计应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融通贯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形成多元立体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焦点。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等重要任务。传统单一学科作业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需求,而大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新思路。探索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路径,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富有实效性课程体系,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探究素养导向大单元设计理念,构建跨学科作业实施框架

大单元教学聚焦主题,围绕核心问题构建学习体系,实现知识系统化、学习深度化。跨学科作业实施框架构建遵循四项原则,比如主题性原则确立贯穿多学科共同主题,整合性原则寻找学科间知识联结点,层次性原则设计基础型、拓展型以及创新型任务,情境性原则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完整框架包含主题确立、学科融合点分析、任务群设计、资源准备、实施路径以及反馈调整六个环节。其中,对于任务群设计应关注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品质提升。跨学科作业框架需明确各学科参与方式,厘清主导学科与辅助学科关系,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框架设计应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设计难度适中、挑战性强且富有吸引力任务,激发学习动力实现自主探究。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为例,可围绕自然审美与情感表达主题构建跨学科作业框架。通过分析三篇课文描写手法、情感特点、语言风格,确立语文学科主导地位,挖掘与地理、科学、美术以及音乐学科融合点。如地理学科可引入气候特征分析,探究不同地域气候对文学作品影响,科学学科可结合春雨形成原理,感受朱自清笔下春雨意象科学内涵,美术学科可指导学生绘制想象画,表现老舍笔下济南冬日景象。音乐学科则可引导学生聆听雨声变化,体会雨四季不同节奏美感。具体任务设计可包括基础任务要求学生摘录三篇文章天气描写段落,分析表达效果,提升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绘制我国文学天气地图,标注不同作家笔下天气特点。拓展任务鼓励学生创作多媒体作品《我眼中的四季》,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表达个人感受。评价反馈采用多元方式,既关注语言表达准确性也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程度与创新表达能力,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二、融合学科知识共通元素,优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跨学科作业设计应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寻找各学科共通元素,实现深度融合。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可结合历史文献阅读、科学报告撰写等形式,拓展语言应用场景,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培养可借鉴数学逻辑推理、物理因果分析等思维方式促进批判性思维形成。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可融入美术构图、音乐节奏等艺术元素,拓宽审美视野,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则可结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知识,深化文化认同感。优化路径需注重四点如确立语文学科主体地位,其他学科知识服务于语文素养培养,寻找学科间内在联系避免生硬拼凑。注重学习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感受知识融通价值,关注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系统思维习惯。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为例可围绕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主题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背影》中父亲形象塑造可引入历史学科知识,探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生存状态,深化人物理解;《白杨礼赞》中白杨象征意义可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分析白杨生长特性与精神品质关联,强化象征理解;《昆明的雨》中雨意象表达可融入地理学科知识,考察云贵高原气候特点对文学创作影响。具体作业设计如下,引导学生创作多角度解读《背影》中父亲形象,通过历史背景分析、心理活动推测、行为动机探究等方式立体呈现人物。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精神专题研究,比较白杨与其他植物生长特点及文学象征,制作图文并茂研究报告。安排学生进行雨中城市项目学习,收集不同城市雨景文学作品,分析地理环境对作家情感表达影响,录制播客节目分享研究成果。

三、创新评价反馈多元机制,提升跨学科作业育人实效

传统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跨学科学习成果,需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表现。评价内容应全面化,既关注知识掌握程度也重视能力发展水平,考察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情况。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结合量化评分、质性评语、现场展示以及成长档案等形式,立体呈现学生学习轨迹,评价过程应动态化,实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策略,贯穿作业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可采用任务单+评价量规模式,清晰设定评价指标与标准,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比如针对走进诗词世界跨学科作业项目,评价指标可包括语言表达准确性、思维分析深刻性、审美感受真实性、文化理解全面性以及学科知识融合程度等维度。

反馈机制应注重及时性与针对性,通过面对面交流、书面点评以及网络平台互动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评价反馈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导向作用,注重发现每位学生闪光点,增强学习自信心。教师应善于从学生作业表现中收集信息,反思教学设计缺失,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良性循环。学校层面应建立跨学科教研制度,定期开展作业设计交流活动,促进经验分享推动评价机制持续优化。

结论: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导向大单元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坚持育人本位,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系统化框架。通过探究设计理念、融合知识元素、创新评价机制三方面实践能够有效提升作业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未来应进一步关注跨学科作业资源开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及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推动跨学科作业设计深入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特点跨学科作业模式,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付优萍.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J]. 文渊(中学版),2022(12):7-9.

[2] 李海桥. 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J]. 河南教育,2024(2):72-73.

[3] 张佳丽. 基于教师期待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改进研究[D]. 广东:广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