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机制研究
胡大庆
良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 100020
引言
建筑结构为建筑提供了基本的空间框架和承载能力,而照明系统则为建筑营造出适宜的光环境,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审美追求。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与照明系统设计往往是分开进行的,施工阶段也缺乏有效的协同,这容易导致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之间出现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和使用功能。因此,研究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协同的重要性
1.1 提升建筑品质
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可以使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更好地融合,从整体上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造型和光环境效果。通过协同设计,照明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结构的特点,利用建筑结构元素进行灯具的安装和布置,使照明效果更加自然、和谐,从而提升建筑的整体品质和艺术感染力。
1.2 提高施工效率
在一体化设计和施工模式下,设计和施工团队可以提前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施工团队可以根据设计方案提前做好施工准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进度,避免因设计和施工脱节而导致的返工和延误,从而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
1.3 降低成本
协同设计和施工可以优化建筑结构和照明系统的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重复施工。例如,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的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可以方便照明系统的安装,减少后期开孔和打洞的工作量,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一体化设计和施工还可以减少设计变更和施工纠纷,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
2 当前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阶段缺乏沟通
建筑结构设计师和照明系统设计师往往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结构设计师主要关注建筑的力学性能和安全性,而照明设计师则更注重照明效果和光环境质量。由于缺乏沟通,双方在设计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和限制,导致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
2.2 施工阶段协调困难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施工和照明系统施工通常由不同的施工队伍负责,施工进度和施工顺序可能存在差异。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施工冲突和交叉作业的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例如,照明系统的线管预埋可能会与建筑结构的钢筋绑扎发生冲突,导致施工困难。
2.3 标准规范不完善
目前,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相关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约束。这导致在实际项目中,设计和施工团队在协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依据,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3 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机制
3.1 建立跨专业设计团队
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的跨专业团队构建需要突破传统专业壁垒,在组织架构层面形成矩阵式管理模式。团队负责人应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和跨专业协调经验,能够统筹各专业的设计诉求。工作模式上应采用并行工程理念,建立实时反馈的协作平台,通过三维协同设计软件实现设计数据的即时共享。专业界面划分需明确照明点位预埋与结构承载的匹配关系,重点解决设备管线穿越结构构件时的加固措施与荷载验算问题。团队成员应共同制定设计冲突检查清单,定期进行专业间的碰撞检测。
3.2 制定协同设计流程
协同设计流程的构建应当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从概念设计阶段就引入照明性能模拟分析。工作分解结构需要细化到每个专业在不同设计深度的交付物标准,建立严格的设计输入输出条件矩阵。流程中需设置关键决策节点,组织各专业对重要技术方案进行联合评审。设计变更管理应采用闭环控制机制,任何修改都需经过相关专业会签确认。数字化交付标准应当统一,确保不同专业的设计成果能实现数据互通。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协调管理
施工阶段的协调管理需构建多维度管控网络,将精益建造理念贯穿于全过程。在技术层面应建立基于 BIM 的施工深化协同平台,实现结构施工图纸与照明安装图纸的数字化校核,提前识别预埋件与主筋的位置冲突。
现场实施需采用全站仪等精密测量设备,确保预埋件的三维坐标误差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针对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大型灯具吊装,需编制专项吊装方案并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工序协调应采用动态进度控制方法,基于关键链技术识别资源冲突点。针对钢结构焊接与照明管线敷设等交叉作业,需制定详细的工序穿插时序表。质量控制应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系统,记录预埋件从进场验收到隐蔽验收的全过程数据。对后开孔的结构构件需进行专项检测,确保开孔尺寸和位置符合结构补强要求。安全管理需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特别关注高空作业平台的照明设备同步安装工况。针对异形结构空间的灯具安装,应开发专用安装机具以降低安全风险。环境保护方面需控制照明系统调试阶段的光污染,采取必要的遮光措施。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结构施工与设备安装突发状况的快速响应。
3.4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的完善应当注重技术要求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结构设计规范中应补充照明设备荷载的计算方法,在电气设计规范中明确结构预留条件的标注要求。验收标准需增加一体化性能指标,如结构振动对照明光效的影响系数。标准编制应采用性能化导向,为技术创新预留空间。同时应建立标准实施的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并根据技术发展进行动态更新。
3.5 运用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应用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体系,实现建筑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深度映射。数据架构层面应采用 IFC 标准作为统一数据交换基础,确保结构分析软件与照明模拟软件的无缝对接。BIM 模型需集成材料光学特性参数和结构动态响应数据,实现光环境质量与结构安全性的协同优化。在施工深化阶段,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项目数据进行挖掘,智能预测潜在的设计冲突点。运维管理系统需开发专用的数据融合算法,将结构应变监测数据与照明能耗数据建立关联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模式。移动端应用应支持施工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利用 5G 技术实现质量验收记录的即时上传和多方确认。
结束语
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是提升建筑品质、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协同过程中还存在设计阶段缺乏沟通、施工阶段协调困难和标准规范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建立跨专业设计团队、制定协同设计流程、加强施工阶段的协调管理、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用信息化技术等协同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建筑结构与照明系统的良好协同。在未来的建筑实践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一体化设计和施工的协同机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鹏飞 . 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照明系统设计与节能优化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15):88-90.
[2] 高健美 . 基于光纤和光伏技术的低能耗照明系统研究 [D]. 河北科技大学 ,2022.
[3] 王欢 . 城市高层建筑火灾应急照明疏散系统设计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2.
[4] 杨永胜. 浅谈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住宅设施 ,2021,(02):13-14.
[5] 王 永 鑫 . 建 筑 电 气 照 明 节 能 设 计 的 研 究 [J]. 建 材 与 装饰 ,2017,(4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