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韵律”在中职体育舞蹈创编中的思政渗透研究

作者

刘飞军

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

中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打基础的黄金阶段。体育舞蹈作为一门融合了身体技巧与情感表达的表演艺术,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将革命题材等红色文化融入舞蹈创编,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创作能力,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通过创作与表演承载红色记忆的舞蹈作品,学生能够在身体与情感的共鸣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从“灌输”到“浸润”的转变。

一、“红色韵律”与思政教育的理论融合基础

(一)“红色韵律”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红色韵律”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为题材,通过舞蹈节奏、动作和情感传递红色文化精神的表现方式。作品多围绕“长征”“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展开,强调集体主义和民族气节。在形式上常采用群舞结构,动作设计注重挺胸、下沉、冲击等力量型技巧,突出身体重心变化与象征表达。节奏方面常结合进行曲或民族打击乐,如《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增强舞蹈的历史厚重感与精神感染力。

(二)思政教育在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在 15 至 18 岁之间,情绪敏感、情感需求强烈,且对社会历史的认知相对单薄。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具有历史厚度和现实价值的思政内容,不仅能够满足其情感寄托,也能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集体认同感。思政教育若仅依赖课堂讲授,往往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比之下,舞蹈教学中的感性体验与集体协作恰好提供了有效载体。以红色题材舞蹈为依托,将英模人物、家国情怀等内容转化为舞台形象,使思政内容从“文本”走向“体验”,促使学生在动作模仿与情感代入中实现情感认同。

(三)体育舞蹈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理论支点

体育舞蹈在中职教学中通常包含标准舞与拉丁舞两个主要体系。传统上偏重技巧训练与表演风格的塑造,缺乏思想层面的引导。要实现思政渗透,需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舞蹈目的的转向,即从“技术呈现”转向“精神表达”,在编舞过程中强调内容与主题的内在一致性;其二是教学策略的整合,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视频资料、历史档案,引导学生理解舞蹈背后的历史情境;其三是美育与德育并重,通过身体语言的训练实现价值观的传达,使学生在动作之中体悟到意志与情感的统一[1]。

二、“红色韵律”舞蹈创编的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一)选题策略:革命主题的筛选与教学适应性分析

在创编初期,革命题材的选择需兼顾历史厚重感与学生可感知性 [2]。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身体素质,宜选取故事情节明确、人物性格突出、情感张力强的题材,如《十送红军》《沂蒙颂》《红梅赞》等。这些作品拥有相对清晰的情节线与标志性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表现。此外,需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与动作掌控能力调整编排难度。例如,在创编《十送红军》时,将难度较大的托举动作替换为组合走步与小跳,突出情感流动性;在《保卫黄河》编排中引入列队行进、拳击动作与拉丁舞中的“冲刺步”(Cuban Break),既增强了气势,也保证了技术挑战。

(二)编创技巧:红色元素的舞蹈语言转化

红色题材的编舞需将抽象的历史意象转化为具象的动作语言。编创过程中常使用“象征式动作”与“集体动态”两类策略。象征式动作如敬礼、扶伤、举旗等,通过动作直接传达情境意义;集体动态则通过同步步伐、列阵造型,表现群体力量与一致性。例如,编创《红岩魂》时,设计“高举火炬”与“被铐奔跑”两个象征段落,分别代表信仰传承与反抗压迫,学生通过身体记忆形成价值认同。在音乐选择上,应使用符合主题的原始旋律或经过改编的红色音乐,如将《游击队之歌》调整为 4/4 拍,便于拉丁舞基本动作与节奏贴合;同时注意节拍重心与呼吸节奏的契合,确保舞蹈表现中的“力点”与“情绪点”一致。

(三)教学组织:创编与思政融入的教学流程设计

红色题材舞蹈创编应超越技术训练,融入系统的教学流程以实现价值引导与创作实践并重。整体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短视频或情境剧导入主题,引发学生对历史情感的初步共鸣;开展主题研讨与资料查阅,引导学生理解信仰与牺牲的深层含义;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动作设计与分组创编,通过课堂展示不断优化作品;排练阶段强调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在呼吸、眼神、力量等细节中体现人物心理[3]。教学评估应兼顾技术层面的动作完成度与情感层面的主题契合度,实现专业训练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革命舞蹈教学的成效评估

(一)教学成效评估

经过一学期“红色韵律”舞蹈创编课程的系统实施,学生在思想认知、艺术表现及协作意识等多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进步。根据课堂结束后的匿名问卷调查显示,约 78% 的学生表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更加清晰,能将历史事件与现实情感产生连接; 83% 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革命题材舞蹈创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色精神和英雄信仰的力量。在技能层面,学生在“动作记忆能力”“节奏掌控力”两个维度的测评中表现优于未参与该教学模块的对照班级,平均高出 0.8 分(满分 5 分制),显示出思政渗透并未影响技术教学,反而激发了学生在舞蹈训练中的专注度与表现力。在期末汇报演出中,学生原创作品如《红岩颂》《烽火青春》不仅在编舞结构上展现出鲜明的主题逻辑,还在舞台呈现中体现出情感饱满、气势宏大的艺术风格,获得校内师生的高度认可,验证了红色题材在舞蹈教学中“提质增效”的实际成果。

(二)学生反馈与教师观察

从教学日志与课堂反馈看,多数学生对红色题材表现出高度情感投入,部分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书籍与影片,自发参与剧情创编。在编排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在群舞与角色分配环节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与协作能力。教师观察发现,当教学过程能实现“情感导入 + 创编任务 + 个体反思”闭环时,学生更容易形成对历史意义的内化认同。这也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是技能传授者,更需成为情感引导者与课程价值建构者,在艺术创作中完成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与塑造。

总结:将“红色韵律”融入中职体育舞蹈创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通过主题选取、动作设计与情感引导等环节,学生在提升舞蹈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实践表明,红色题材舞蹈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是中职课程思政的重要突破口。未来应继续完善教学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推动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倩 , 郭贝贝 . 红色音乐和舞蹈融入高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J]. 艺海 ,2020,(04):105-107.

[2] 龚倩, 周智辉. 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专业实践活动的探索[J].艺海 ,2020,(03):104-105.

[3] 赵蓉 .“大思政”观视域下高校“红色舞蹈”教学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3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