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与节水效果分析
赵美凡
辽宁中泽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 113000
一、引言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占全球淡水总用量的 70% 左右。然而,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问题愈发严重,对农业灌溉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优化农田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二、农田灌溉系统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灌溉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仍有大量农田采用传统的漫灌和畦灌方式。漫灌是将水直接引入农田,在地面上形成水层,靠重力作用浸润土壤。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灌溉水量大,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损失严重,水的利用效率仅为 30%-40% 。畦灌是在田间筑起畦埂,将田块分隔成畦田,水在畦田内以薄层水流的形式推进并浸润土壤。虽然相比漫灌有所改进,但仍存在灌溉不均匀、水资源浪费的问题,灌溉水利用效率一般在 40%-50% 。
2.2 灌溉设施老化损坏
部分农田的灌溉设施建设年代久远,长期缺乏维护和更新。渠道渗漏严重,有的渠道衬砌破损,导致大量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流失。一些灌溉泵站设备陈旧,能耗高、效率低,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实际需求。据调查,一些老旧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 0.4-0.5,灌溉设施的老化损坏极大地影响了灌溉效果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2.3 缺乏科学管理
在农田灌溉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准控制的问题。农民往往根据经验进行灌溉,不能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同时,灌溉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无法实时监测灌溉系统的运行状态,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导致灌溉用水不合理,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三、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3.1 选择高效灌溉技术
3.1.1 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等灌水器,将水一滴一滴地、均匀而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溉方法。滴灌能精确控制灌水量,使土壤水分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范围内,减少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与传统漫灌相比,滴灌可节水 30%-50% ,在干旱地区节水效果更为显著。而且滴灌可结合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例如,在新疆的棉花种植中,采用滴灌技术后,每亩棉花可节水 200-300 立方米,增产 10%-20% 。
3.1.2 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洒落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喷灌能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条件调整喷水量和喷水强度,灌溉均匀度较高,一般可达 80%-90% 。与漫灌相比,喷灌可节水 20%-40% ,同时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在一些地形复杂、难以进行地面灌溉的地区,喷灌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在山区果园,采用喷灌技术可有效解决灌溉难题,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2 完善灌溉设施
3.2.1 渠道防渗处理
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的重要措施。可采用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浆砌石衬砌等多种方式。混凝土衬砌具有防渗效果好、耐久性强、输水能力大等优点,可使渠道渗漏损失减少 80%-95% 。塑料薄膜防渗成本较低,施工简便,防渗效果也较为显著。通过渠道防渗处理,可大大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
3.2.2 泵站设备更新改造
选用高效节能的灌溉泵站设备,如新型离心泵、混流泵等,并对泵站进行自动化改造。自动化泵站可根据灌溉需求自动调节水泵的运行参数,实现高效运行,降低能耗。同时,定期对泵站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泵站的灌溉效率。例如,某灌区对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后,水泵效率提高了10%-15% ,能耗降低了 20%-30% ,灌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3 构建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农田灌溉的精准控制。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根据预设的灌溉策略和作物需水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点,提供精准的灌溉服务,避免过度灌溉和灌溉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一些现代化农场,采用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后,灌溉用水可节约 30%-40% ,同时作物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
四、农田灌溉系统优化的节水效果分析
4.1 案例分析
4.1.1 某大型灌区优化改造项目
某大型灌区面积为 50 万亩,过去采用传统的漫灌和畦灌方式,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提高灌溉效率和节水效果,该灌区实施了优化改造项目。项目内容包括: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使高效灌溉面积达到 30 万亩;对渠道进行混凝土防渗衬砌,衬砌长度达 500 公里;更新改造灌溉泵站 5 座,安装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改造后,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从原来的 0.45 提高到 0.75 通过计算,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 6000 万立方米。以当地农业用水价格 0.2 元 / 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省水费 1200 万元。同时,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农作物产量显著增加。以小麦为例,平均亩产从原来的 400 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增产幅度达 25%, 。按小麦市场价格 2 元 / 公斤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 1 亿元。
4.1.2 某小型农田示范项目
某小型农田示范项目面积为 1000 亩,主要种植蔬菜。项目实施前,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用水量大,蔬菜品质和产量受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部采用滴灌技术,并配备了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优化后,该示范项目的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经统计,与传统漫灌相比,每亩蔬菜可节水 150 立方米,整个示范项目每年可节水 15 万立方米。在节水的同时,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升。蔬菜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外观和口感更好,市场售价提高。蔬菜产量平均提高了 20% ,按蔬菜平均售价 3 元/ 公斤计算,每年可增加收入 180 万元。
4.2 节水效果总结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农田灌溉系统的优化设计能够取得显著的节水效果。通过采用高效灌溉技术,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深层渗漏、蒸发和地表径流损失;完善灌溉设施,如渠道防渗和泵站设备更新改造,能降低灌溉水在输送和提水过程中的损耗;构建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精准灌溉,可根据作物实际需水情况合理供水,避免水资源浪费。综合来看,优化后的农田灌溉系统一般可节水 30%-50% ,同时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10%-30% ,实现节水与增产的双赢目标。
五、结论
农田灌溉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农田灌溉系统存在的灌溉方式落后、设施老化损坏和缺乏科学管理等问题,通过选择高效灌溉技术、完善灌溉设施和构建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优化措施,能够显著提升灌溉效果,减少水资源浪费,取得良好的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农田灌溉系统优化方案,促进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卫宾,李久生。节水型农田灌溉系统设计优化研究 [J]. 节水灌溉,2023, 51 (3): 105-110.
[2] 王飞,赵伟霞。精准灌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J].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 (12): 100-
[3] 张玉龙,周新国。节水灌溉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 48 (8):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