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艺术传播对人类感知方式的影响

作者

庄元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现代艺术传播已彻底重构人类感知模式:它突破视觉中心主义传统,催生多感官交互的“全觉艺术”,技术媒介将艺术从静态观赏推向神经感知层面的沉浸体验,引发主客体关系的根本性质变。艺术传播环境转变为虚实混合的“非空间”场域,在扩展感知维度的同时,也面临技术理性对人文深度的消解风险。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派;媒介艺术;本雅明;艺术价值

引言

艺术传播的感知变革始终与技术演进同频共振。电力时代(19世纪末以降)的媒介技术——从摄影、电影到AI与脑机接口——延伸了人类神经系统,重塑了感知的尺度与模式。麦克卢汉指出:“技术的影响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而现代艺术正是这种技术化感知的先锋实验场。

一、新媒介划分现代艺术新时代

媒介环境学派的英尼斯曾说过“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18到19世纪,随着技术和文化的爆发,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上帝走下了神坛,理性代替信仰,国王被民众斩首,权利和阶级开始流动,工业革命推动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旅行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印刷的便利和相机的发明,新媒介的出现都使传统绘画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传统艺术形式还是由绘画和雕塑这样的传统媒介组成,而现代主义艺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它出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对全新形式的探索,还有一个是艺术产业模式的变化。从绘画形式来说,不管是印象派,后印象派还是野兽派,立体派风格派,结构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都首先摈弃了具象绘画的传统色彩,质地结构,不再为呈现某一具体物品而服务,而是作为性质本身被突出。艺术评论家卡莱门特所定义的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形式批判形式本身,艺术家们脱离了古典主义对完美的追求,扩宽审美的边界。1889年随着《梦的解析》的出版,使精神分析学科进入大众视野,艺术家对潜意识,象征,符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艺术也成为通向内心世界和主观体验的道路。哲学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一句话概括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质疑,也就是事物的进程并非单一线性的,在一段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并没有谁高于谁,这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上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就是典型的后现代思潮,他们呼吁理性不在凌驾感性,本质不在高于现象,先进不优于传统,高雅也不优于低俗,解构主义解放了曾经固化的概念。后现代就是对于现代化问题做出反应,相对现代主义主张形式的创新,后现代代表达达主义主张形式的彻底消散,根本就没有艺术,又或者说什么都是艺术,他们无视理性,强调混乱。在新媒介形式的不断出现下,艺术的边界被打破,艺术从传统绘画艺术步入了现代主义艺术新时代,传统的画笔和颜料变为了任何一种形式,传统艺术“灵韵”中的独一无二和即使在场的特性变为了随着社会不断变革的政治内涵和艺术家深刻的社会洞察。

二、艺术媒介对人类感知的影响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观,媒介即人的延伸,也就是说,他认为,所有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或肉体的延伸,这种延伸是人的器官或感官的强化和放大,因此,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摄影机是人眼睛的延伸,车辆是人腿的延伸等。本雅明对于感官知觉和身体经验的探析可以追随到他未曾发表的《论模仿能力》手稿,这份文件说到“模仿”的概念是指“一种涉及与感知和认知有关的感官,身体和触觉形式的接触世界的模式”,他对于模仿的关注在于感性的身体。本雅明受到浦鲁菲“非自愿记忆”的影响,这种记忆涉及了人的情绪,神经,情感和记忆等,记忆不仅是身体上的感官协调运动还是一种意识活动,本雅明认为新型媒介和身体感官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分心的体验”,即一种多重的身体感觉,如果说传统的艺术作品中“灵韵”是一种视觉上的感知,那么分心则具有触觉上的属性。他认为古典主义的艺术品只能展示于展厅,画廊和教堂等地方,面向的观众有限,以至于,古典的艺术作品不能够对人们的知觉进行改造,但由于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人们的视觉和触觉的感知作用分离,传统的感知方式和叙事不在如之前那般。当人们习惯于不经意的浏览复制艺术作品时,他们已不像之前那般感受到作品的遥不可及感和唯一状态,因此,艺术作品的触觉接受先于了原先作为主导的视觉接受。在感知上触觉和视觉的相分离,同时产生了艺术作品和观者的关系改变。本雅明把这些变化称作“统觉的新任务”,以触觉主导引领视觉接受是其任务核心,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大规模复制传播,是一种新媒介技术向大众发动的承担统觉的新任务。

三、新媒介技术的革命功能

本雅明认为新的媒介技术具有实现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统一的革命功能,他认为当下的艺术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运用科学的价值,它丰富着人的统觉和感知,电影对于环境和行为的精准分析带来了人类感知统觉的深化,电影不仅延伸了人的无意识领域,还精准把握了人对于细节的认知。“电影一方面延伸了我们对统治着我们生活的必须之物的理解,另外一方面又保证了一个巨大的意想不到的活动领域……摄影机把我们带入无意识的视觉,犹如精神分析把我们领进无意识的冲动”。可见新的媒介技术延伸了人的肉体和感官统觉,通过精密技术实现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统一,超越了传统艺术仅有的单一艺术价值。本雅明还认为新媒介技术有动员大众的革命力量,在新媒介技术的作用下,艺术逐渐面向大众,“令人尊敬的技艺的特权性质不存在了”。可见,大众文化的合法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由于观者的主观能动性,观者能积极的从艺术作品中娱乐消遣并获得救赎,新的媒介技术带来的消遣态度也让观者跳脱于艺术作品只为,强化了观者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态度,并赋予了艺术政治意义和大众革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

[2][德]瓦尔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勇立,张亮,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3]刘北成.本雅明思想肖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M].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6][美]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8]赵千帆.本雅明气息(Aura)理论新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05):8-17.

[9]吴璟薇,曾国华,吴余劲.人类、技术与媒介主体性麦克卢汉、基特勒与克莱默尔媒介理论评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9,6(01):3-17.

[10][韩]康在镐.本雅明论媒介[M].孙一洲,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11][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文学辩证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