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追光行动

作者

刘倩 吴佳桐 张蓝天 李翊宁 纪童帅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引言

艺术品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然而,由于自然老化、环境因素及人为破坏,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正面临消亡的风险。传统保护方式往往受限于物理条件,而数字化保护作为一种新兴手段,能够有效解决艺术品保护难题,同时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平台与形式。本文通过对“追光行动”这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研究,探讨艺术品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意义、实施路径与文化价值。

一、艺术品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1. 历史文化保护的迫切需求

艺术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毁将导致不可逆的文化损失。传统保护方式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全面保护,而数字化技术能够以高精度和永久性的方式保存艺术品的完整信息,为保护工作提供重要补充。

2. 技术进步提供可能性

随着高分辨率扫描、三维建模、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品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愈加成熟。这些技术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得复杂的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可行和高效。

3. 公众意识的提升

近年来,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公众对数字化保护的关注度也显著增加。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增强艺术品保护的透明度,还能以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方式唤起公众的保护热情。

二、追光行动的实施方案

1. 项目背景与目标

“追光行动”由大学生团队发起,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品进行高精度扫描与建模,构建线上展示平台,将数字化艺术品呈现给公众。该项目旨在提升大众文化认知,推动文化传承,并探索数字化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2. 技术路径

· 高分辨率扫描与图像处理:通过先进设备采集艺术品的表面纹理与颜色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还原与高精度呈现。

· 三维建模与虚拟现实(VR)呈现:利用专业建模软件,将扫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并结合 VR 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帮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艺术品的文化内涵。

· 区块链存储与防伪: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数字化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唯一性,同时为艺术品版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 人工智能辅助修复:利用 AI 算法分析受损艺术品的特征,生成修复方案,为数字化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3. 平台建设

· 数字艺术博物馆:搭建线上平台展示数字化艺术品,提供虚拟展览、互动体验与科普功能,使用户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艺术品的背景与价值。

· 多终端适配:支持移动端、PC 端与 VR 设备访问,扩大用户覆盖面,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 社交互动与教育模块:加入社交互动功能,让用户能够分享观展体验并展开讨论。同时,设置教育模块,普及艺术史知识,推动文化认知。

三、艺术品数字化保护的文化传承价值

1. 教育意义

数字化保护技术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传递文化知识。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艺术品制作过程,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工艺的复杂性与独特价值。

2. 传播与共享

数字化艺术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文化遗产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例如,国外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欣赏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3. 创意产业的赋能

数字化艺术品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促进文化产

品的开发与市场化。例如,将数字化艺术品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动画制作与游戏开发中,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

4. 文化自信的提升

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民族文化瑰宝,能够增强社会成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四、追光行动的实践案例

1. 数字化保护案例

团队选取了一批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品,包括壁画、瓷器与古籍,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完成数字化存档。例如,以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壁画为例,团队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完成壁画数字化,同时通过 3D 建模重建损毁部分,为后续物理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2. 虚拟展览案例

在数字艺术博物馆中,团队举办“数字化传统文化周”活动,通过 VR 设备让观众体验数字化艺术品。该活动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并获得了积极反馈。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故宫”项目利用 VR 技术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欣赏紫禁城的文化瑰宝,其成功经验为团队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

3. 合作与影响

团队与文物保护机构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化保护技术的标准化流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保护。例如,与清华大学数字敦煌研究中心的合作,显著提升了团队的技术水平与项目深度。

五、未来展望

1. 技术创新驱动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 5G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保护艺术品的精度与效率将不断提升。例如,通过 AI 技术实现自动化修复与内容生成,进一步降低保护成本。

2. 跨领域合作

艺术品数字化保护需要艺术、技术、历史与管理等多领域的协作。跨领域合作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全球化进程。

3. 公众参与与文化自信

借助数字化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特别是通过互动与教育模块,让年轻一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

4. 商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探索数字化艺术品的商业化路径,例如授权数字艺术品用于衍生品开发,为数字化保护项目的长期运行提供经济支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追光行动”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文化保护领域的潜力与社会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艺术品保护与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进步与社会各界的支持,艺术品数字化保护必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常沙娜.《敦煌艺术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9。

2. 宋向光.《数字遗产保护技术与实践》.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

3. 中国文物学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案例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4.Tolan, S. “Digital Preservation in Museums: Innovations and Chall enge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020(35): 201-215。

5. 王亚平.《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中国文物报》,2023(12):18-21。

刘倩:2005 年3 月,女,汉族,辽宁大连,大学本科,学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创新训练项目,课题名称:追光行动——艺术品数字化保护与文化传承,项目编号:X20241016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