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审美教育实践研究
陈晓倩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凤凰河学校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课堂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阵地,更是文化认同与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美学智慧,将其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能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感知,更能通过多元实践与创新融合,深化其审美体验、拓展审美视野。然而,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仍存在传统文化渗透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在情感共鸣中实现文化自信的建构。
1 创设情境,唤醒传统文化审美感知
初中音乐教育实践中,场景设置可有效激活学生对传统审美的感知力。这种教学途径将学习材料嵌入特定环境框架内,促使学生在近似真实的状态中领略文化特质。教师依据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承载的时代脉络与文化意蕴,构建对应场景框架,协助学生进入音乐本体世界。模拟古代文人雅集场合即为可行方案:布置具备古典风格的教室空间,陈列古琴、古筝等传统器具,播放舒缓的仿古音调,共同构成静谧深远的氛围场域。学生于此环境中,时间隔膜消减,置身山水意象之间,更真切体认乐曲描绘的山峦厚重感、溪水跃动感,以及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谊的深度。此过程促使学生角色转化,从信息接收方转变为文化现象主动探求者,在具体场景关联中觉察音乐形态与文化根基的共生关系,由此唤醒对传统美学的感知机能。传统音乐作品背后潜藏的丰富历史叙事与文化密码,实为开启文化认知的关键通道。教学进程中,阐释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线索,使学生把握作品生成背景与文化象征,深化对音乐本体的理解。以《二泉映月》为观察对象,教师描述创作者阿炳的生平轨迹具有教学价值:其人生际遇坎坷,视力缺失,却依托对音乐的执着与生命体验,成就此传世之作。阐释过程中,引导学生构想阿炳在无锡惠山泉畔持二胡抒怀的场景画面,吐露内心创痛与生活冀望。通过此类叙事传递,学生不仅能捕获音乐的哀婉特质与深沉质地,更能感知阿炳展现的生命韧性及生活热忱,音乐作品由此获得精神灌注,学生在情感共振中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的渐进式提升。
2 多元实践,深化传统文化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乐器构成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每种乐器拥有独特的音响特质与操作方式,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初中音乐教学现场,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接触乐器进行演奏实践。学生得以亲手触碰传统音乐的物理形态,感受其内在魅力。古筝合奏活动可作为具体教学示例。学生在学习古筝弹奏时,同步了解该乐器的历史背景、物理构造及演奏技术要点。合奏过程要求学生之间保持密切配合与协调统一,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整呈现。此类实践直接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演奏技能。团队协作的价值在此过程中被学生自然感知。同时,演奏行为本身加深了学生对古筝音乐优美旋律与独特韵味的切身体验。传统文化审美体验由此获得深化。戏曲艺术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融合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态,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初中402
音乐课堂内,教师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戏曲表演活动。学生得以直接体验传统艺术的现场感染力。以京剧《贵妃醉酒》的学习为例,专业戏曲演员可被邀请入校进行指导。他们向学生传授京剧的基本唱腔程式、身体姿态与表演技法。学生通过模仿演员的舞台呈现,学习京剧特有的唱、念、做、打技艺。京剧艺术的独特韵味在此模仿中被学生感知。表演过程中,戏曲所蕴含的诸如忠孝仁义等伦理价值观念为学生所深刻体会。戏曲表演对演员情感表达的精确要求及其艺术修养的高度门槛同样被学生认知。参与戏曲表演实践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审美判断能力亦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最终,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得以强化。
3 创新融合,拓展传统文化审美视野
在当代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要保持其生命力与吸引力,离不开持续的创新与融合。初中音乐课堂为此提供了实践场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当代编曲技术对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改编,为这些作品注入新的表现力。以学习戏曲《唱脸谱》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在保留原旋律的前提下,尝试创作“rap”唱词,并依据这些唱词自由组织节奏,形成个性化演唱风格。这一过程允许学生将“电子音乐”、“摇滚节奏”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作品。此类创新融合实践,有助于学生突破传统音乐的固有框架,拓展其审美视野,同时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的热情,使传统文化在当下获得新的生命力。音乐与其他学科领域存在紧密关联,将其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能够丰富文化审美的层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围绕音乐作品的内容,引入关联学科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赏析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歌曲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促使学生根据所体会到的诗词意境进行美术创作,例如绘制与诗词主题相关的画面,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诗词及音乐的理解。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以从多元维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其文化视野,并在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审美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价值的工作。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实践和创新融合等实践策略,能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深化审美体验,拓展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莹 . 信息技术 2.0 赋能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探索——基于2024 人教版七年级课例的分析 [J]. 大众文艺 , 2025,(14): 120-122.
[2] 马丽 . 应用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J]. 中国民族博览 , 2025,(11): 141-143.
[3] 郭丽媛 , 孙亚豪 . 教育戏剧在初中音乐鉴赏课中的融合实践探赜——以歌曲 Memory 为例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 2025,(06):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