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黎族舞蹈竹竿舞动作特点分析研究

作者

卢慧聪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一、引言

黎族竹竿舞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关注。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黎族人民生活、信仰与情感的生动体现。对竹竿舞动作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黎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二、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发展

2.1 起源传说

竹竿舞最早起源于海南黎族的打柴舞,关于其起源,学界众说纷纭。有源于海南三亚崖城区域黎族村寨的黎王 “作八” 学说;有起源于海南保亭、陵水区域的情人约会学说;还有起源于海南白沙、五指山、儋州一带,由人们庆祝丰收演变而来的说法;亦有来源于建造 “船型茅屋” 学说,以及起源于黎族祖先上山砍柴时为驱赶野兽发展演变的观点。虽说法众多,但皆反映出竹竿舞与黎族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2.2 发展历程

起初,竹竿舞是一种丧葬舞,人们手持木棒竹竿在先人遗体旁挥舞,以驱赶分食尸体的飞禽走兽,保护先人的遗体。后逐渐演变成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在获得丰收时,人们身着盛装,跳起竹竿舞祭祀祖宗和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宋朝时,苏轼流放海南结束离开时,黎族父老乡亲以 “黎歌变舞” 相送,苏轼留下 “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查查” 的诗句。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出现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典籍中。从最初仅青壮年男子参与,到女子击竿男子跳,再到男女一起跳,如今竹竿舞已成为一项普遍开展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在传统节日,在喜庆日子里也频繁出现,传播至德昂族、壮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中。

三、黎族竹竿舞的动作特点

3.1 动作分类

3.1.1 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是竹竿舞的基础,涵盖步伐、手势、头部动作等,构成了舞蹈的基本形态与节奏。例如常见的步伐有在竹竿分合间踩踏、跳跃的基础步,这些动作简单易学,适合不同年龄段舞者。手势方面,多配合步伐进行摆动、伸展,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动作协调。头部动作则通过转动、点头等方式,呼应舞蹈节奏与情感表达。

3.1.2 组合动作

组合动作将基本动作有机组合,形成具有故事性与表现力的舞蹈段落。如模仿劳动场景的组合动作,将模仿磨刀、割稻等基本动作连贯起来,生动展现黎族人民的劳作过程。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表现出欢快、庄重等多样情感与主题,极大丰富了舞蹈表现力。在一些庆祝丰收的表演中,会将跳跃、旋转等基本动作组合,配合明快节奏,展现出喜悦之情。

3.1.3 技巧动作

技巧动作是竹竿舞中难度较高的部分,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与较高技巧水平。包括跳跃、旋转、翻滚、倒立等动作。例如在表演高潮部分,舞者会展示连续的高难度跳跃动作,如在空中完成转体后精准落入竹竿间隙。这些技巧动作不仅考验身体素质,更要求舞者有良好的舞蹈感觉,能在有限的竹竿空间内展现出优美姿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2 动作的基本特点

3.2.1 节奏感强烈

竹竿舞的节奏与黎族音乐紧密相连,通常以 4/4 拍为基本节奏,如常见的 “并、并、分、分” 节奏。音乐中打击乐器如竹筒、锣、鼓等的运用,使得节奏清脆悦耳、鲜明有力。舞者依据节奏的快慢变化,调整动作的速度与力度。在节奏加快时,舞者动作频率增加,跳跃更为迅速;节奏舒缓时,动作则变得轻柔、舒展,通过节奏变化传达出不同情感与故事。

3.2.2 动作灵活多变

在有限的竹竿空间内,舞者需做出各种灵活且富有表现力的姿态。从简单的脚步移动,到复杂的跳跃、转身动作,都要求舞者能够根据竹竿的开合迅速做出反应。例如在 “猴子偷食步” 中,舞者需模仿猴子的敏捷动作,在竹竿的频繁开合中灵活地上下跳跃、左右躲闪,展现出动作的高度灵活性。

3.2.3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舞蹈动作融入了黎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劳动的热爱。舞者通过模仿自然生物如鸟儿飞翔、鱼儿游动,以及劳动场景如砍柴、舂米等动作,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独特风格使竹竿舞在众多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成为黎族文化的鲜明代表。在一些动作中,舞者会模仿黎族传统服饰的飘动,展现出民族服饰之美,强化了舞蹈的民族风格。

3.3 动作的表现力

3.3.1 传达舞者情感和故事

舞者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与音乐节奏配合,将内心丰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表现丰收喜悦时,舞者会通过快速连续的跳跃动作,配合欢快音乐,面部洋溢着笑容,将喜悦之情传递给观众。据统计,在一段表现丰收的舞蹈中,舞者平均每分钟跳跃可达 20☉ ,面部表情随着动作和节奏变化,从兴奋逐渐转为激动,生动地展现出情感变化过程。

3.3.2 独特的舞蹈语言

黎族人民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舞蹈中,模仿自然生物动作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拜与和谐共生追求。如 2020 年海南黎族 “三月三” 国际旅游文化节上的竹竿舞表演,段以模仿黎族祖先狩猎为背景的舞蹈,舞者通过模拟拉弓射箭、奔跑追逐等动作,展现了黎族祖先的勇敢和智慧,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黎族生活场景中,深受观众好评。

四、黎族竹竿舞音乐与动作的融合

4.1 音乐特点

黎族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竹筒、锣、鼓等乐器声音清脆悦耳、节奏感强烈。在竹竿舞中,音乐节奏多为 4/4拍,每分钟节拍数通常在 120 至 140 拍之间。如一段以竹筒击打声为主,辅以锣鼓声的乐曲,旋律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能很好地衬托舞蹈动作,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演奏者需熟练掌握乐器演奏方法,根据舞蹈动作节奏和力度,调整敲击力度和频率,确保音乐与舞蹈动作同步。

4.2 节奏的运用

竹竿舞的节奏以打击乐器敲击声构成基本节奏,其快慢、强弱变化与舞蹈动作流畅性和舞者情绪表达紧密相关。在舞蹈开头,节奏缓慢营造轻松氛围;随着舞蹈推进,节奏加快,舞者动作变得激烈,将表演推向高潮。例如在 2020 年海南国际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的黎族竹竿舞表演,舞者在连续跳跃动作中,巧妙运用节奏变化,通过调整跳跃频率和力度,使动作在音乐节奏中不断掀起高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节奏变化也呼应着黎族人民的生活节奏,如劳动时节奏较快,休闲时节奏较慢,使舞蹈更具生活气息。

4.3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在黎族竹竿舞中,音乐与舞蹈达到高度和谐。舞蹈动作细节与音乐节奏、旋律紧密相连,舞者精确地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跳跃、旋转、敲击竹竿等动作 加生动有力。如在 2017 年海南国际民族民间舞蹈大赛的黎族竹竿舞表演中,舞者将音 作的 部分,表演行云流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二者的完美融合。舞者对音 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在音乐高潮部分,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展现激情与力量。编舞 乐旋 和 节奏设计相应舞蹈动作,使舞蹈与音乐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互补。

五、结论

黎族竹竿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动作特点丰富多样。动作分类涵盖基本动作、组合动作与技巧动作,各具特色与功能。动作具有节奏感强烈、灵活多变、协调性高以及鲜明的地域民族风格等特点,能够通过丰富的表现力传达情感、展现文化内涵。同时,音乐与动作高度融合,共同构成了竹竿舞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郭利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的发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8):96-97.单位名称:

作者简介:

姓名:卢慧聪

出生年月:1990 年 4 月 10 日

性别:男

省市:海南省

邮编:572300

民族:黎族

籍贯:海南省乐东县

学历:本科在读

职称:国家四级编导

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