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建红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第三中学,064400

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网络文章、科普视频、新闻报道等多种媒介文本资料,使学生可在除传统纸质资料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媒介中获取丰富信息,有效拓宽阅读视野。

一、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教学内容是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教师需以教材中教学内容为基础,多媒介、多渠道收集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源,再将这些资源重新整合,打造立体多元的教学课堂,顺利进行“跨媒介”的“阅读与交流”指导教学。尤其是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整体比较零散,学生记忆的难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整合的方法,因此,整合教学内容就是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也需要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

例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整合教学内容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整合传统的纸质文本资源,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赤壁赋》等经典文本进行内容整合,引导学生探究苏轼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如何围绕“赤壁”这个主题进行不同情感表达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可收集整理后世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评论,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便于学生在分析不同时代评论家评论苏轼创作意图和解读艺术特色中培养锻炼批判性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需整合多媒体素材内容,选择《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中与赤壁之战相关的片段,剪辑并重新归纳后成为电子教学课件,在课堂知识讲解环节播放电子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影视呈现与文字描述的差异,以及体会文学语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促使学生大胆想象,探索苏轼的写作意图。同时,教师还可选择与课文内容意境相符的音乐营造氛围,助力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深入体会词中的豪放情感,加深理解和感悟[1]。

二、实施项目教学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情境,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媒介的文本,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选择项目式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活动,让学生为学习主体,带着任务和目的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深度理解知识和锻炼能力[2]。

例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项目教学为例,教师设计“跨越千年,共赏赤壁风华”的项目主题,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教学目标。最后按照提出项目驱动问题,组建项目小组,整理跨媒介资料,小组讨论与创意构思,创作跨媒介作品,展示跨媒介作品成果等流程一步步有序实施项目,让学生因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提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如何运用多种媒介全面且生动地展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魅力与内涵”项目驱动问题,驱动学生有方向地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同时,在组建项目小组时,教师要多方考量后确定 4-6 人一组的项目小组,合理任务分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跨媒介资料收集和整理、创意构思、创作作品、展示成果等各个环节中有需独立完成的任务和合作探究的任务,顺利取得项目成果。

三、多样技术应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建议也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资源营造情境氛围,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应用创意软件鼓励学生创作表达。

例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多样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词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跨媒介资料信息收集与提取能力。此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赤壁》等与词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借助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赤壁之战影像画面,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情境氛围。最后,教师布置跨媒介创意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美图秀秀、PPT 等图文编辑软件,为苏轼的词配图,配图内容要体现自己对词内容的理解,以此锻炼学生的诗词解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具有显著的工具性作用,教师可借助这一“工具”实施教学活动,采取整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不同媒介的魅力与特点,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实施项目教学的教学策略驱动学生主动并合作学习,提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惠英 .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09): 46-49.

[2] 苏碧荔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穿插渗透的实践与研究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5,26(03):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