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整体性提升教学效能的策略研究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曹春梅
眉山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一年级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启蒙至关重要。统编语文教材的推行,以其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为一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目标孤立化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把握小学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整体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语文一年级新教材整体性的体现
1. 内容编排的整体性
小学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在编写理念上体现了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在内容编排上,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结构,将拼音、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各板块内容相互关联,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又照顾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例如,一年级下册保留了两个识字单元。第一个识字单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将识字寓于充满童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第二个识字单元则引导学生们运用之前学到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加深对形声字构字特点的认识。两个识字单元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字的构字特点,着力于激发孩子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从而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阅读内容从简单的儿歌、童谣到简短的故事,逐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同时为识字提供语境支撑。口语交际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基于识字和阅读所积累的语言素材展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语文园地则是对前面各板块内容的综合巩固与拓展,通过趣味游戏、知识梳理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 能力培养的整体性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且各能力之间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在培养阅读能力时,从简单的儿歌阅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和韵律,同时借助图文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动物儿歌》这一课,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识字,还能通过观察插图认识各种各样的昆虫,通过儿歌内容了解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这些能力又为写作打下基础,从一年级的简单表达逐步过渡到后续年级的书面写作,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
3. 价值导向的整体性
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具有价值导向的整体性。在课文选材上,选取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文本,如传递友爱互助、尊重长辈、热爱自然等积极价值观的故事和诗歌。教材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篇目。一年级上册安排了《咏鹅》《江南》等古诗,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识字单元选取了许多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的汉字,如“金木水火土”,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把握小学语文一年级新教材整体性的教学策略
1. 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整体框架
教师要对一年级下册语文新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首先,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明确各单元的主题和教学目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除了两个识字单元,还包括六个阅读单元。其主题分别是:“美好愿望”“快乐伙伴”“温馨的家”“多彩的夏日”“养成好习惯”“身边的问号”。每一个主题都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题材广泛,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
其次,分析每个单元内部各板块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关系。例如,在研读“多彩的夏日”主题单元时,教师要明白识字课中关于夏天景物的字词学习,与阅读课文中描绘夏天的诗歌、散文之间的关联,以及“与大人一起读”中“夏夜多美”与前面内容的呼应。同时,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能力和价值教育元素,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2. 设计整体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认识自然段”的教学为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然段,能在文中正确找出自然段;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阅读、圈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文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整体教学目标的设定,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
3.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基于对教材整体性的把握,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在识字教学中,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具有相同构字规律或相关主题的集中教学。例如: 在学习了识字单元《小青蛙》一课后,孩子们对字族文的识字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我们接着出示《猜字谜》的第二则字谜,孩子们依据字族文的识字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言”来互相尊重指的是“请”字,“心”至令人感动指的是“情”字,“日”出万里无云指的是“晴”字,“水”到纯净透明指的是“清”字,从而猜出谜底是“青”字。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识字内容和口语交际话题,选取相关课外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养成好习惯”主题单元时,除了教材中的课文,可补充一些类似主题的绘本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文本对同一主题的表达,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此外,还可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时,与科学课中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设计" 汉字找朋友"、" 生字接龙 " 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教师还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4. 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把握教材整体性要求实施多元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识字写字的正确性、阅读理解的准确性等,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合作学习能力等。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识字教学后,可让学生自我评价识字方法的运用和识字效果,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书写的规范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表现,学生互评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此外,还可利用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品和表现,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为教学调整和学生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把握教材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
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把握教材整体性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整合教学“动物”主题单元时,学生通过识字认识各种动物名称,阅读关于动物的故事,进行口语交际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还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表达对动物的认识,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整体性教学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写话练习中,学生可以运用之前在阅读和口语交际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更加流畅、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在生活中认读路牌、商品标签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拼音和识字知识,轻松应对,体现出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
3.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协同发展,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通过对课文中美好情感和优美语言的感悟,培养了审美情趣;在口语交际中,锻炼了表达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自信,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语文一年级新教材的整体性是其重要特点,把握这一整体性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从内容编排、能力培养、价值导向等方面入手,采取设计整体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多元评价等教学策略,构建更加系统、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把握教材整体性的方法和经验,以适应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具有扎实语文基础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 .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编排 [J]. 小学语文 2,023,(05):22-28.
[2] 陈先云 . 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 [J]. 小学语文 ,2017,(12):14-19.
[3]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温儒敏.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做法[J].课程.新材.教法 ,2024,44(09):10-14+57.
[5] 温 儒 敏 . 如 何 用 好“ 统 编 本”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J]. 课 程 . 教 材 . 教法 ,2018,38(02):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