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章菲

郴州苏仙中学 423000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历史学科仍然无法摆脱“副科”的标签。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学科不断被边缘化和忽视,使历史教学难以满足课程要求,这与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有资源不足以满足历史教学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缺失、师资力量薄弱和农村学生辍学率高和上学困难。首先是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大部分学校多媒体只存在于会议厅,且多是城市学校或者单位淘汰下来的设备,学生除了公开课,使用机会很少。各种实验设备陈旧或缺乏,学校的小图书馆藏书也大部分是被淘汰下来的旧书或者是放置很久的书籍,现有资源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它需要大量的视频、文字、图片和其他材料来辅助教学,学生平时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不到这些资源很难提升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拓展视野;其次,师资力量薄弱。城市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和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在中考考核的科目中,专业的历史教师在农村更是凤毛麟角,整所学校没有一位专业历史教师的现象很是普遍;第三是农村上学困难与学生辍学率高。农村义务教育不等同于免费教育,特别是有些家里距离学校远要求住宿的学生,住宿费加上各种学杂费对于困难的农村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重过大,学生很难获得课本以外的资源,更没有条件出去游历增长见识,学习环境的闭塞使得历史教学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历史是一个不重要的“辅修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灌输,不需要专门的专业教学技能,任何学科教师都能胜任历史教学。在偏重语、数、外与关注升学率的观念下,历史学科称为了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当今的农村历史教学中,这一观念并没有转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学校一般会选择教龄长,或闲余教师去兼任历史教师。即使有一两个专业的历史教师,也会被安排教授其他学科。历史学科教学、教研等活动,农村教师几乎接触不到。教学环境的闭塞与日常教学的压力,让青年教师很难专心去研究教学、教法和自学深造,所以很难进步,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历史教学的长期不被重视,历史教师在每年的年终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中自然是被冷落的群体。另外,家长不重视历史学习,缺乏亲子沟通的家长只关心学生在“主科”上的成绩。这种极端观念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农村学校学生素质堪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奢望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家境贫寒或学习能力差的问题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家长多数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教育不够重视。农村很多留守儿童,还有部分是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有效的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学习。生活上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在这种条件下,家人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就是平安长大。对学习方面根本没办法奢望太多。问题学生往往是学校各种事件的制造者,由于缺乏教导且自制能力差,这部分学生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拉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此以往,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很难在农村完全实现。

二、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扶植力度。在规范的“撤点并校”中实现学校整体布局和科学调整。以历史教学为例,要完善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室都配备班班通,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完善学校的图书储备,及时更新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其次,全面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增强教师幸福感,让优秀老师能安心地扎根农村。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免费教育,切实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二)重视历史教学工作,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学校领导要明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他们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学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制定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同时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增强历史教学的责任感,从良知出发,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去,争取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增强知识素养与授课能力,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学校还应该加强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或亲子活动的方式,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联系。农村中学很多家庭离学校较远,有的学生读三年初中家长没有到过学校一次,孩子学习怎样,完全靠成绩通知书反映。家长忙不能成为缺席孩子教育的理由,学生的成材需要家庭、学校共同经营。

(三)建设乡镇中学特色教育增强学校吸引力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如何留住优质生源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各因素的归因中排在首要地位,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提高乡镇中学的教学质量。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学机制,吸引一批青年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教学。更新和壮大教师队伍,鼓励高素质教师下乡支教。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晒课、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师队伍的壮大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优质的教学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师和学生的住宿条件,让学生和教师在学校中能感受到温暖,形成特色乡镇中学文化。

结束语

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是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著作:张振助、张珏、傅禄建、沈百福. 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分析: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2] 期刊:鲁子萧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J]. 现代教育科学,2015 年,第 4 期 .

[3] 期刊:王德文.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和出路[J]. 中国农村经济,2003 年,第 11 期 .

[4] 期刊:朱作荣 . 关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 [J]. 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 26 期 .

作者简介:章菲,湖南耒阳人,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现就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