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崔一正
济宁经济开发区疃里镇盛庄小学 山东 济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灌输”,更强调“知行合一”。如今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与法律常识,更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树立正确价值观。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富有情感的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知识、升华情感、规范行为。将其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解”到“践行”的转变,对提升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情境教学实践,实现“体验—认知—践行”的闭环:
一、立足生活实际,创设“代入式”情境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代入”中理解知识的价值。
以“感恩父母”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家庭角色互换”情境:让学生扮演“父母”,模拟“早上起床为孩子准备早餐”“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周末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等场景,体会父母日常的辛劳;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让父母生气或感动的事”,在交流中回忆父母的付出。这种情境没有复杂的道具,却能让学生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从“被动接受关爱”转变为“主动感知关爱”,进而自然生发出感恩之情,比单纯说教“要感谢父母”更有效。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通过生动有趣的场景、互动性强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情感共鸣,创设“沉浸式”情境
利用多媒体工具或实物道具,打造沉浸式情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意义,避免情感教育流于形式。
例如在“尊重他人”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公交车让座”的沉浸式情境:用桌椅搭建“公交车”的简易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孕妇”“上班族”“学生”等角色。“老人”缓慢上车、手扶扶手的动作,“孕妇”小心翼翼护着肚子的姿态,能让扮演“上班族”的学生直观感受到他人的需求;而当“上班族”主动让座,“老人”表达感谢时,双方都能体验到“被尊重”与“尊重他人”的快乐。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而非仅记住“尊重他人是美德”的结论。情境教学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能在体验中理解知识的内涵与价值,而非单纯记忆条文。
三、强化实践体验,创设“探究式”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验证知识,将理论转化为行为习惯。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施:
案例分析探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保护个人信息”教学中,呈现案例“小明在网上聊天时,对方索要他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他该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不能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如果遇到类似情况,还有哪些应对方法”,在分析中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常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演出来”,在角色体验中深化认知。例如,在“团结友爱”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完成手工任务时,有同学不参与”的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思考“如何说服同学参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后续的真实小组活动中践行“团结协作”的理念。
社会实践延伸:将情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真实社会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例如,在“爱护公共环境”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负责不同区域的垃圾分类,记录分类情况,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分类错误”“如何更好地推广垃圾分类”。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理解“爱护公共环境”的意义,还能学会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环境,实现“知行合一”。情境教学将课堂与社会生活相衔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规则,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情境评价
传统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情境教学需配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变化:
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积极帮助他人、是否能提出合理建议等,记录学生的参与度与成长轨迹。例如,在“公交车让座”情境中,记录学生是否能主动扮演“让座者”,是否能体会“被帮助者”的感受,以此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互动能力。
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境教学后的知识掌握与行为变化。例如,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家庭行为反馈表”了解学生是否将“感恩父母”“诚实守信”等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如“是否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是否遵守承诺”等。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与尊重他人的意识。例如,在情景剧表演后,让学生自评“我在表演中是否投入”“通过表演我学到了什么”,互评“他在情境中表现最棒的地方是什么”“如果下次再表演,我们可以改进哪些地方”。通过自评与互评,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会欣赏他人、包容差异。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情境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的具体体现。它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究,搭建了“知识—情感—行为”的桥梁,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纸上谈兵”走向“知行合一”。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优化情境设计让情境更“有新意”。唯有如此,才能让情境教学持续发挥价值,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强烈法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范思园 . 依托情境教学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4,(10): 135-137.
[2] 丁佰海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J].智力 , 2023,(22): 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