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王鹏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东校区 246003

引言

普通高中,尤其生源薄弱学校,正面临新课改理念与教学现实间的深刻矛盾。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存在显著知识断层与严重畏难情绪。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在此类班级中成效不彰,甚至加速学生的分化与放弃。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找到一条真正能激发兴趣、夯实基础、面向多数的教学路径,成为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核心课题。

一、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根本要求,教学重心需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仅关注公式定理的讲解和习题的演练,更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度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及其应用价值。同时,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面临多重现实挑战。首要挑战是学生个体差异性与统一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班级中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分化严重,教师难以用同一进度和深度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有限课时之间存在张力,探究式、项目式学习耗时较多,容易与完成教学进度和应对升学考试产生冲突。此外,教师自身的理念转变与专业能力也是一大挑战,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其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及评价方式亟待更新以适应新课改要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落实新课改理念的现实阻力。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夯实基础与建立信心并重

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首要路径是彻底重构教学目标。必须放弃以高考难题为导向的精英式目标,转向以确保学生掌握高中数学核心基础知识和通用方法为根本目的。深入研究教材与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明确每章节学生必须掌握的底线内容,并将其作为教学与评价的绝对核心。更为关键的是,要将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科信心提升至战略高度。教学设计必须包含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环节,让其持续体验微小成功,逐步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教学的成功应由最后一名学生是否愿意尝试并感受到进步来定义,这是落实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首要实践。

(二)优化课堂实施,注重互动体验与分层递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针对薄弱生源的课堂必须彻底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高互动、低起点、小步走模式。课堂导入应摒弃直接的概念抛售,转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趣味故事或直观的动手操作开始,最大限度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其最初的好奇心。在新知讲解环节,教师语言必须力求通俗化、形象化,善用比喻、类比和图形直观,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定义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具体表象。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在此环节至关重要,它能将枯燥的推导过程变为可视化的探索过程。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必须坚决实行分层设计。第一层是模仿性练习,要求与例题高度相似,确保全班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当堂完成,这是建立信心的基石。第二层是简单的巩固性练习,允许有细微变化,鼓励大部分学生尝试。第三层才是拓展性思考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整个课堂节奏应舒缓,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反应时间,教师则需巡视指导,及时捕捉学生的困惑点并进行个别化点拨。

(三)强化课后巩固,推行个性化辅导与反馈

课后巩固环节是弥补课堂不足、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关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刀切的课外作业是无效且有害的,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和抄袭行为。必须推行差异化的作业制度。作业应明确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作业完全围绕当天课堂的基础知识点设计,题量少、难度低,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巩固课堂所学。选做作业则提供一些略有深度的题目,满足部分学生的提高需求。同时,要大力推行错题本制度,引导学生不再专注于攻克难题,而是将重心放在反思和纠正基础题、易错题上,定期回顾,避免重复犯错。教师的批改与反馈方式必须改革,减少简单的对错符号,更多采用鼓励性、指导性的评语,指出具体进步所在。对于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学生的严重知识漏洞,教师应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或微课时开展小型专题辅导或一对一帮扶,实现问题的日日清、周周清,防止知识漏洞的无限累积。

(四)创新评价机制,侧重过程发展与正向激励

教学评价是导向,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群体,评价机制必须从单一的甄别选拔转向促进发展。要彻底改变唯考试成绩论的评价模式,构建一个多元、正向、侧重于过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大幅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权重。平时成绩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作业进步情况、学习态度等过程性表现。一次大胆的发言、一次认真的订正、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应被及时捕捉并给予肯定。在考试命题上要进行重大调整,试卷的难度结构必须与教学目标匹配,确保基础题占有绝对主体地位,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获得一个及格的分数,体验到努力学习就有回报的正向反馈。最后,要设立多元的表彰项目,如最大进步奖、学习态度奖、数学之星等,定期进行公开表彰,用隆重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从而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薄弱生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重心下移与信心先行。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本的实践调整,完全有可能激发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获得坚实的数学基础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条路径是对新课改内涵的深刻诠释,其核心在于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发展的潜能,并为之提供合适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 司成祥, 袁恩梅.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6):62-65.

[2] 李雁 .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4,(45):83-85.

[3] 陈晓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提升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05):89-91.

[4] 方春燕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对策 [C]//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 年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 福建云霄第一中学;,2023:805-807.

[5] 赵中升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分析 [J].中学课程辅导 ,2023,(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