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角色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提升与运用

作者

李育桃

威信县庙沟镇中心幼儿园 657913

一、角色游戏的内涵与幼小衔接的核心需求

(一)角色游戏的内涵与特征

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特定社会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其核心特征包括:主体性(儿童自主选择角色、设定规则)、情境性(通过道具、场景构建真实或想象的情境)、社会性(涉及角色互动与合作)、创造性(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小老师”“小医生”“超市购物”等游戏,均通过角色赋予儿童探索社会规则、体验成人职责的机会。

(二)幼小衔接的核心需求

幼小衔接的本质是适应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如任务意识、专注力、倾听习惯)、社会适应性(如规则遵守、同伴交往、情绪管理)、身心适应性(如独立生活能力、时间观念、抗挫折能力)。研究表明,儿童入学后出现的适应困难,多源于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方式、环境要求上的差异,而非知识储备不足。因此,幼小衔接需聚焦“隐性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提前灌输。

二、角色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独特价值

(一)促进学习品质的养成

角色游戏中,儿童需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如“小老师”备课、“图书馆管理员”整理书籍),这一过程能自然培养任务意识和责任感。例如,在“邮局”游戏中,儿童需根据地址分类信件、按时投递,无形中理解“任务的完整性”和“时间的重要性”。同时,游戏中的角色对话(如“顾客”提出需求、“店员”回应)能提升儿童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小学课堂的互动交流奠定基础。

(二)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规则的“天然实验室”。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儿童需扮演司机、乘客,遵守“排队上车”“不大声喧哗”等规则;在“合作搭建”游戏中,需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如“设计师”“搬运工”)、解决冲突(如材料争夺),学会分享、谦让与合作。此外,角色扮演还能帮助儿童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与需求(如“医生”关心“病人”),培养同理心,减少入学后因同伴矛盾引发的适应问题。

(三)增强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阶段的规则要求(如按时上课、举手发言、整理文具)对儿童而言较为抽象,而角色游戏可将抽象规则转化为具体行为。例如,在“小学课堂”模拟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学生”和“老师”,亲身体验“上课坐姿”“发言举手”“课间休息”等场景,将外部规则内化为“我应该怎么做”的自觉行为。同时,游戏中的“角色约束”(如“警察”需公正执法、“值日生”需保持卫生)能帮助儿童理解“规则的普遍性”,减少入学后的规则抵触心理。

(四)缓解入学焦虑,建立积极心理预期

部分儿童对小学存在“未知恐惧”,角色游戏可通过“提前体验”消除陌生感。例如,教师可组织“小学一日游”后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模仿“小学生”背书包、进校门、与老师问好、在食堂就餐等场景。在游戏中,儿童能主动探索小学环境的“可控性”(如“原来小学的操场比幼儿园大”“上课前要做准备活动”),从而将“焦虑”转化为“期待”,建立“我能成为小学生”的自信。

三、角色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衔接目标设计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需紧密结合小学的生活场景与要求,突出“小学适应性”导向。例如:

学习场景类:设计“小学课堂”“作业小帮手”“图书馆阅读”等游戏,培养课堂常规、任务完成能力;

社会交往类:设计“课间十分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值日生工作”等游戏,模拟小学的同伴互动情境;

生活实践类:设计“整理小书包”“我的时间表”“食堂就餐”等游戏,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如按课程表整理书本、合理安排课间时间)。

(二)优化游戏材料与环境创设

材料与环境是角色游戏的“隐形导师”。为增强衔接效果,游戏材料应体现“生活化”与“小学化”的结合:例如,提供小学课本、田字格本、时钟模型等道具,让儿童在游戏中熟悉学习用品的使用;设置“规则角”(如张贴课堂常规图片)、“任务墙”(如记录每日游戏目标),强化规则意识。同时,环境布置需保留幼儿园的“安全性”,避免过度严肃,可通过色彩、卡通元素的融入,让儿童在熟悉的氛围中逐步适应小学的环境要求。

(三)引导教师的“隐性指导”而非“显性干预”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和“支持者”,而非“指挥者”。例如,当儿童在“超市”游戏中因商品分配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应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通过提问引导思考:“如果顾客买不到想要的东西,会有什么感受?”“怎样分配才能让大家都满意?”这种“问题式指导”能培养儿童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角色代入”参与游戏(如扮演“忘带文具的小学生”),自然植入小学的规则要求(如“上课前要检查学习用品”),避免生硬的说教。

(四)加强家园合作,延伸游戏效果

角色游戏的价值需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协同才能最大化。幼儿园可向家长开放“角色游戏日”,邀请家长参与“家庭小学”游戏(如家长扮演“老师”、儿童扮演“学生”进行模拟上课);同时,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生活化角色游戏”(如“家庭值日生”“时间小主人”),帮助儿童在真实生活中巩固游戏中习得的能力。例如,通过“周末采购员”游戏,儿童可学习列购物清单、计算金额,既提升数学能力,又培养任务规划意识。

四、结论

角色游戏作为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形式,在幼小衔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模拟真实生活情境,让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自然养成学习品质、社会交往、规则意识等关键能力,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软着陆”。未来,幼儿园需进一步优化角色游戏的设计与实施,聚焦儿童的“隐性能力”培养,避免“小学化”和“形式化”倾向,真正让游戏成为幼小衔接的“桥梁”而非“障碍”。同时,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参与,将为儿童的顺利过渡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助力其在入学后更快适应、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莉 . 角色游戏在幼小衔接中的价值及指导策略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25(04):42-46.

[2] 陈静娟 . 探析角色游戏对幼小衔接的价值 [J]. 华夏教师 ,2023,(3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