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卜倩倩

商城县第四小学

引言

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举措。而小学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利用抽象的数学思维,改变惯性使用具象思维的局面,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学活动符合这一标准,即要贴合学生的认知又要蕴含教材中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但是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的主题与实际生活相割裂,活动更加注重形式忽视其真正的作用,不能发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基于这些本文将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探索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设计活动主题,搭建问题解决“起点”

老师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它是活动的核心,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构建成一个多维度的主题体系,这种多维度的主题体系的构建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各个内容的课程标准,找到每个章节也有的学习要求,在实际的操作中可采用主题与其他章节的结合的形式,但主要为当前主题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前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判断,明确学生的层次。老师要避免通过主观臆断去判定学生的层次。以及教学的内容分层,主要去诊断教材中的内容。而学生也要分层,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估,判定学生的层次,结合学生多元的情况进行评估,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层次,但是这个分组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四年级数学教材涵盖三位数乘除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等核心内容,教师需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可实践的问题载体。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后,设计校园平行四边形花坛改造计划主题:学生需先测量花坛的底和高,计算现有面积;再根据扩大 2 倍面积的改造要求,设计新的底和高组合;最后结合每平方米花苗成本,计算改造总费用。

二、细化活动实施流程,引导问题解决“过程”

活动实施是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积极引导但不干预、支持学生独立思考但不包办的原则,将实施流程拆解为、准备、探究、合作、展示、优化五个阶段。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活动的主题,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工具,如测量用的卷尺、记录用的表格、计算用的计算器,并通过 1-2 课时的技能前置课,教授学生基础技能。例如在校园物体高度测量活动前,讲解利用标杆法测量高度的原理。将不同成绩的学生分为一组,明确分工。组长是统筹活动的作用,要协调成员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记录员要详细记录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操作员要进行动手操作;汇报员整理小组的成果,准备相应的汇报内容,代表小组进行发言。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通过汇报或听取汇报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也为老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三、优化活动评价方式,完善问题解决“反馈”

评价的内容要包含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准备阶段要评价是否主动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否按时准备所需物品;探究阶段则是是否能独立思考测量方法,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尝试解决;合作阶段是否能配合小组完成测量任务,是否能倾听他人意见;展示阶段,汇报时是否能清晰说明测量过程与结果,是否能回答他人提问;优化阶段是否能反思测量过程中的不足,是否能提出改进方法。同时,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只是单纯依靠课后测试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将评价嵌入到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在学习前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复习习题和前言进行基础的检测题分发 , 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诊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满足新课程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当中形成过程性评价,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反馈,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与老师评价的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节奏,也要兼顾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素养的提升方面。全面地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调整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与教学实践,探索出可实施的策略体系,通过精准设计主题精细化的实施流程可以深化问题解决的、可以激活问题的解决的核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优化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策略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可实施的具体路径。未来,教师应该进一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换的实施策略,结合科技的力量让抽象概念更好理解,更加深入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实践元素,主题更加清晰、设计更加有趣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鸢飞 .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路径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10(8):101-103.

[2] 范金祥. 小学数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J]. 中外交流,2019,26(4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