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马玉伟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九年制学校 733000
引言
感恩作为中化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变化,目前学生感恩意识已普遍不高。对小学生而言,感恩意识将对其道德、品质、素养的提高及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与知识,用多样的方法开展感恩教育,将小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使其能积极融入课堂,从而受到熏陶与影响,得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思想,促使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
一、深耕课堂:在教材情境中播撒感恩种子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战场。低年级教材蕴含丰富感恩素材,关键在于教师的智慧挖掘与情境转化。
(一)活化教材内容,触发情感共鸣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发现教材中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细节。比如在讲解家人的爱这个主题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描绘父母辛勤劳作的插图,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场景。有个具体的做法是开展发现家人的爱小调查,让学生说一说家人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有个学生分享说,每天早上奶奶都会提前半小时起床,为他煮一碗热乎乎的粥,冬天还会把粥放在保温桶里。通过这样具体的生活细节,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家人的付出,从模糊的知道变成清晰的感受,内心自然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情感教育理论,通过具体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创设体验情境,深化情感体悟
低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效果更好。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一种有效的感恩教育方法。比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同伴这个主题时,可以设计一个互相帮助的小剧场。让一个学生扮演忘记带橡皮的同学,其他同学扮演主动借橡皮给他的小伙伴。在表演过程中,借橡皮的同学会感受到得到帮助的温暖,借出橡皮的同学也能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表演结束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当别人对你说谢谢时,你又是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互相帮助的意义和表达感谢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体验式学习理论,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加深对感恩的理解。
二、营造氛围:在校园文化中滋养感恩情怀
课堂之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滋养感恩情怀的温(一)打造感恩主题环境,创设可视化教育空间
校园环境的布置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可持续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教室后墙设置一个感恩展示区,让学生用彩纸制作感恩卡片。比如有个班级让学生每周制作一张感谢卡,有个学生写道:谢谢王老师中午辅导我做数学题。这些卡片定期更换展示,让感恩之情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环境布置不需要花费太多经费,但效果显著。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感恩表达,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发现美好、表达感谢的习惯。这种环境创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将抽象的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亲身参与的活动能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在重阳节时学校可以组织简单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去年有个农村小学组织学生用彩纸制作贺卡,并写上对村里老人的祝福。学生们把贺卡送到村中独居老人家中,看到老人们开心的笑容,很多学生都深受触动。这样的活动不需要复杂的设计,关键在于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感受。活动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感受,进一步强化教育效果。通过这样小而实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会表达感恩,更能体会到感恩行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三、家校携手: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日常生活的自觉践行,家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一)设计生活化感恩实践,让感恩成为日常习惯
感恩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一起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家庭感恩活动。比如可以开展每日一谢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对家人说一句感谢的话。这句话要具体,比如谢谢妈妈今天给我做了爱吃的菜,谢谢爸爸下雨天还来接我。这样的活动看似简单,但能帮助学生养成发现他人付出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持续 21 天的行为可以形成习惯,这种日常化的感恩实践正好符合这一规律。在农村地区,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特色活动,比如让孩子帮助爷爷奶奶喂鸡、整理农具,并在完成后真诚地道谢。这些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准备,但能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体会到家人的辛苦,从而产生感恩之心。
(二)建立积极反馈机制,强化感恩行为
要让感恩行为持续下去,及时的正面反馈很重要。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立感恩分享时间,每周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里完成的感恩小任务。比如有个学生分享说,他注意到妈妈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去挑水,就主动帮妈妈提了一次水桶。老师可以在全班表扬这个学生,把他的故事写在班级感恩墙上。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在家里及时肯定孩子的感恩行为,比如当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时,家长可以具体地表扬孩子的懂事。这种家校一致的正面强化,符合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将感恩行为内化为稳定的品格特质。
结语
在农村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一项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育人工程。它要求教师怀揣热忱,立足乡土,深耕教材情境,让感恩的种子在生动课堂中萌发;营造校园氛围,使感恩的情怀在文化浸润中滋长;推动家校携手,促感恩的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巩固。只有这样才能让感恩教育如清泉流淌,真正抵达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其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美好品格。
参考文献
[1] 陈碧青 . 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23(4):53-55.
[2] 吴秀贤 .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22):87-89.
[3] 曾淑仪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感恩教育方式的研究 [J]. 中外交流 ,2021,28(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