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实践研究
陈方园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民主幼儿园
1 引言
全球教育向跨学科整合转型,STEM 教育从高等教育延伸至学前教育,为幼儿园科学活动带来机遇与挑战。我国幼儿园 STEM 实践覆盖率从 2018 年的12.6% 升至 2023 年的 37.8% ,显示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数字化转型催生虚拟实验平台、AR 科学探究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生动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发幼儿兴趣,但也带来资源选择和技术整合难题,教师实践面临困境。
2 STEM 教育理念概述
2.1 STEM 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STEM 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突破分科壁垒,强调真实情境中的综合应用。学前阶段通过项目式学习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践,契合幼儿具象思维。
其目标分三层:基础层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如观察植物生长结合科学与数学;中级层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如搭建积木运用多学科知识;高级层发展创新思维。在幼儿园,目标具体为建立科学认知、技术操作、验证猜想和感知数量关系,如“搭建纸桥”活动涵盖多学科应用。
学前阶段 STEM 教育更重兴趣激发和过程体验。美国研究显示,高质量STEM 活动使幼儿提问频率提升 3.2 倍,故幼儿园目标应定位跨学科思维萌芽与科学态度培养,数字化资源可助力实现。
2.2 STEM 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STEM 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展现出独特且重要的价值。
从认知发展层面来看,STEM 教育打破了传统科学活动的学科壁垒,将工程思维和数学逻辑融入自然现象探究。3 - 6 岁儿童处于具象思维和动作学习阶段,STEM 教育通过跨领域知识整合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多维度的认知刺激。例如在“建造纸桥”活动中,幼儿观察桥梁结构涉及科学知识,尝试不同折叠方式运用了工程思维,统计承重硬币数量体现了数学逻辑,使用平板电脑记录实验过程则借助了技术手段。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系统思维能力的萌芽,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而不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介入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弥补了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将抽象概念可视化。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的 AR 技术呈现的四季变化动态图景,把微观世界和宏观现象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内容。同时,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构建了“虚拟 现实”的双重体验空间。以“小小气象站”项目为例,幼儿通过数字传感器收集温湿度数据,再用传统温度计进行验证,这种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既保留了实物操作的触觉体验,又提升了科学观察的精确性,有助于幼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维度考察,STEM 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科学活动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内驱力。模式设计的情境任务,如“拯救小企鹅”,让幼儿在合作解决极地冰雪融化的环境问题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的极地生态全景视频激发了幼儿的共情体验,编程机器人模拟的冰川消融过程强化了问题解决的紧迫感。这种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大部分参与幼儿表现出持续探究意愿,较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升。
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STEM 理念推动着教学范式的转型。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的建立,使教师能够系统整合各类教学素材,并依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进行资源分级。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组合使用不同层次的数字化资源,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路径,提高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达成率。
更深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幼儿科学思维的启蒙塑造。通过数字化工具记录的实验过程,幼儿不仅掌握了观察记录方法,更建立起变量控制的实验意识。早期科研思维的培养,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但同时,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需遵循“适度辅助”原则,确保技术应用与真实体验的平衡,以充分发挥 STEM 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
3.1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水的三态变化”活动:引入虚拟实验平台,幼儿拖动滑块观察水分子变化,解决安全与操作问题,培养实证意识,整合STEM 要素。
“桥梁建筑师”项目:利用可编程机器人,编程界面助幼儿分解问题,反馈机制建立工程思维闭环,实验组成功率提升 37.2% 。
“昆虫世界”主题:采用 AR 技术,延长观察时长8 分钟,问题数量增加2.3倍,拓展科学观察深度。
案例表明数字化资源优势显著,但需遵循匹配认知、服务核心要素、与实体材料协同等原则,解决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4 实践策略
4.1 教学设计中的数字化资源融合
建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模型,依据《指南》解构 STEM 核心要素,设计复合型活动。采用“三维度整合法”:
课程目标:与五大领域目标矩阵匹配。
活动过程:构建“情境导入- 数字探究- 实物验证 - 拓展迁移”路径
评价:开发基于数字画像的形成性评价工具。
遵循“三层次适配原则”,选择基础型、工具型、创新型资源。构建“双循环反馈机制”,内循环追踪幼儿操作,外循环促进教师协作。注重“四元协同效应”,警惕技术异化,合理安排数字化与实物探究时间。
4.2 教师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数字素养与资源应用双向建构。当前教师数字化能力分层,仅 23% 能独立开发课程包。构建“三维立体式”发展体系:
认知维度:整合STEM 理念与数字素养培训。
实践维度:推行“三阶递进”模式,从操作技能到资源开发。
评估维度:建立动态评价体系。
聚焦教研共同体建设、教学反思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案例显示,教师掌握编程工具后开发的项目提升幼儿测量概念掌握率。需完善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平台和创新文化,推动教师角色转型。
5 结束语
本研究证实 STEM 教育与数字化资源协同增效,数字化资源在提升幼儿观察、理解和分类能力等方面优势显著,“三维整合”框架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但存在样本园设施差异、长期追踪数据不足、家校协同待完善等局限。
未来,5G 与 AI 技术为 STEM 教育开辟新空间,需开发智能平台、虚拟实验室等,警惕技术异化,平衡实物操作与数字素养发展。二者融合是幼儿园科学活动发展趋势,期待更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智明 . 基于 STEM 理念下幼儿园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6):133-134.
[2] 陈彦磊 . STEM 教育理念下发展高中生生物学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D].太原师范学院 ,2024.
[3] 李雪 . 高职教育教学数字化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例 [J]. 学周刊 ,2023,23(23):39-4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3.013.
[4] 吕向东 . 中美小学科学教材中 STEM 教育理念落实的比较研究 [D]. 浙江 :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5] 陈娜. STEAM 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创新活动的实践[J]. 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19):139-140.
作者简介:陈方园(1987.05.18)女 汉 四川省广安市人 研究方向 :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