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建构与实施
曹元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初级中学 430403
一、理念先行: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要义与价值定位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简单的学科知识拼凑,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历史学科为根基和纽带,通过选取具有关联性、探究性和时代性的主题,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视角,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其价值定位体现在:一是深化历史理解,通过其他学科(如地理、语文、政治、艺术等)的补充与佐证,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更立体、更本质的认识;二是培养核心素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和合作沟通能力,这些素养的培养往往超越单一学科的范畴;三是提升学习兴趣,通过真实、综合的任务驱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四是促进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将历史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应用于分析现实社会,实现“以史为鉴”的教育目标。
二、顶层设计:构建“三维四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模型
(一)三维主题筛选与确立
1. 历史学科本位维度:围绕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知识点、重点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拓展。例如,“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可关联政治制度、经济政策;“丝绸之路”可关联中外交流、地理环境。
2. 学生生活关联维度: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认知经验或关注热点相关联的历史主题。例如,“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与现代生活”(四大发明对今日的影响)、“历史上的环境保护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
3. 多学科融合潜力维度:评估主题是否具备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自然衔接的潜力。例如,“文艺复兴”天然融合了历史背景、艺术成就(美术、文学)、思想解放(政治 / 道法);“新航路的开辟”则涉及历史动因、地理发现、经济影响。
(二)四阶实施操作流程
1. 主题规划与目标分解阶段
深度解读课标与教材:明确历史学科在主题学习中的核心目标和必备知识。
跨学科目标协同:联合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各学科在主题学习中应达成的具体目标、贡献的知识技能以及如何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历史课负责梳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脉络与历史意义;地理课分析其航行路线、所经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导航技术;语文课则赏析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诗歌,培养信息提取与表达能力。
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包括学习周期、课时分配、活动安排、资源准备、评价方式等。
2. 资源整合与情境创设阶段
多学科学习资源搜集与开发:整合教材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如数字博物馆、历史纪录片)、实物史料、专家访谈等。开发跨学科学习任务单、导学案。
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如“假如我是一名历史学家 / 地理学家 / 探险家 / 外交官,如何研究 / 重走 / 评价 XXX 事件?”“为 XXX 历史主题策划一次校园展览 / 主题班会/ 模拟听证会”。
3. 探究实践与协作建构阶段
引导自主与合作探究: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分组,围绕子主题开展探究。教师提供方法指导,如史料辨析、数据解读、实地考察、实验验证(如模拟古代造纸)、访谈调查等。
搭建多学科互动平台:通过项目式学习(PBL)、主题式研讨、辩论赛、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围绕“鸦片战争”,学生可从历史(战争起因与过程)、地理(贸易路线与沿海地形)、政治 / 道法(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语文(相关文学作品赏析)等角度进行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综合研究报告。
教师适时指导与反馈: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协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知识障碍和方法困惑,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 成果展示与反思评价阶段
多元化成果输出:鼓励学生以多样化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历史剧表演、主题手抄报、研究论文、博物馆策展方案、多媒体演示(PPT、微视频)、模型制作(如古代建筑、水利工程)、主题演讲、模拟新闻发布会等。这些成果本身就可能融合多学科元素。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资料搜集与分析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最终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其对历史核心问题的理解深度、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表达沟通能力。
跨学科协同评价:由历史教师牵头,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关注学生在不同学科维度上的表现。
反思与改进:组织学生、教师共同反思主题学习的得失,为后续活动的优化提供经验。
三、实践策略: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有效落地的关键举措
1. 构建协同备课机制:成立跨学科备课组,定期开展集体研讨,共同设计主题、分解目标、策划活动、开发资源、制定评价标准。学校层面应提供时间和制度保障。
2. 开发优质跨学科学习资源包:包括精选的史料集、学科知识链接卡、探究任务清单、活动指导手册、多媒体素材库等,方便师生使用。
3.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主题班会、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邀请不同学科专家进校园等形式。可尝试“走班制”或“联合授课”模式。
4. 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通过专题培训、校际交流、名师工作室、参与跨学科教学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和跨学科教学水平。
5. 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积极表达不同观点,尊重多元文化和不同学科视角,允许学习过程中的“试错”。
6. 建立健全支持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评优评先等方面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给予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探索。
四、实施建议与挑战应对
(一)教师协作机制的建立
1. 跨学科备课组:由历史教师牵头,联合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设计主题学习方案;
2. 教师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如“历史与科学课程标准衔接”工作坊。
(二)资源支持体系的完善
1. 教材整合:编写跨学科主题学习补充读本,提供拓展性阅读材料与活动指导;
2. 技术赋能:利用数字平台(如虚拟博物馆、历史地图软件)辅助跨学科探究,如通过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三)实施难点的突破
1. 学科平衡问题:明确历史学科的主导地位,避免“为跨而跨”,确保每个主题都围绕历史核心问题展开;
2. 课时安排问题:采用“弹性课时制”,将跨学科活动分散在单元学习中,或利用课后服务、研学实践等时间集中开展。
结语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路径建构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内容整合、活动创新与评价优化,引导学生从“碎片化知识学习”走向“整体性素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需不断探索学科融合的平衡点,让历史学习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培养具有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 韦茜 .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路径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05):45-47.
[2] 李田玉 , 阴思浓 , 甄圣陶 .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建构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S1):141-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