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探索

作者

刘爱祥

邵阳市第十中学 422000

一、引言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其研究范畴涵盖自然与人文等多方面要素。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知识、方法与技能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单一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需求。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思维能力发展关键期,开展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能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认识地理现象,深化知识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着手,各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一)精挑细选,锚定融合主题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起始点在于主题选取。教师要立足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兴趣与认知水平,挖掘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主题。例如,以 “城市发展与规划” 为主题,其涉及地理学科中城市区位因素、人口分布等知识,还关联历史学科城市演变历程、政治学科城市管理政策等内容。以古代长安到现代西安的城市发展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所在城市进行初步观察,从城市地图的古今对比中,提出如“为何城市某区域发展迅速,而有的区域相对滞后”“交通干线的变化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 等问题,结合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城市建设决策,以及当下政府的城市规划政策,激发学生探究欲。

同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像城市交通拥堵、绿化布局等现象,结合数学学科的数据分析方法,统计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量;运用物理学科的力学原理,探讨桥梁、道路的承重设计;引入美术学科的审美视角,分析城市建筑的风格与空间布局。通过这些多学科视角的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与多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使主题更具吸引力与现实意义,为后续跨学科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博采众长,整合多元知识

选定主题后,整合多学科知识是关键。教师需系统梳理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点,构建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仍以 “城市发展与规划” 主题教学为例,在地理学科维度,除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外,还可结合板块运动知识分析地质条件对城市选址的影响,通过区域地理案例对比不同区位城市的发展差异;在历史学科层面,借助时间轴可视化工具,串联古代漕运枢纽的兴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现代经济特区的设立等关键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推动作用,例如通过洛阳从十三朝古都到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型案例,揭示历史发展脉络;数学学科教学中,引入 ArcGIS 空间分析软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图表、回归模型分析城市人口增长趋势、土地利用效率、交通流量分布等数据,并将数学计算结果与地理学科的热力图、历史学科的交通线路变迁图进行叠合分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设计 " 城市交通优化方案 " 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收集某城市早高峰交通流量数据(数学),结合地理学科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道路坡度对通行效率的影响,查阅历史文献梳理该城市从人力车到地铁的交通方式演变过程,最后运用经济学成本效益理论提出交通规划建议。通过这种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应用,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元视角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真

正实现跨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匠心独运,设计丰富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决定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成效。教师可采用项目式学习、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场景。以 " 城市发展与规划" 主题为例,可设计为期三周的项目式学习:

第一阶段,教师将学生分成 6-8 人小组,依据学科特长分配任务地理组负责城市功能区规划,交通组制定交通优化方案,生态组研究环境保护策略。各小组需运用地理学科中的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利用皮尺、卫星地图等工具精确测量城市绿地面积,通过问卷星、街头访谈等方式调查居民出行方式,建立详实的地理空间数据库。

第二阶段引入历史学科维度,学生通过档案馆查阅地方志、老照片等一手资料,梳理城市从古代商埠到现代都市的发展脉络。例如分析明清时期水运码头选址对现代物流园区布局的影响,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分布与当前城市产业转型的关联,绘制时间轴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形态。

第三阶段融入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构建城市人口增长曲线,结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制作三维可视化模型,预测未来 10 年城市用地规模与功能区演变趋势。期间穿插小组协作研讨会,要求成员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方案优化,例如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需求纳入现代交通规划,用数学建模验证生态廊道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

(四)多维考量,完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保障。评价不能仅关注知识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从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理解与运用;从能力维度,评价学生实践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能力发展;从态度维度,关注学生参与度、学习热情及合作态度。如对 “城市发展与规划” 项目评价,除了看学生提交的规划方案合理性(知识运用),还要考量小组合作过程中沟通协调情况(团队协作)、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准确性(实践能力)、方案中创新点(创新思维)等。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提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

三、结语

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动地理教学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精心选取主题、整合知识、设计活动及完善评价,能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交融中深化对地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未来,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晓华。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3):35-39.

[2] 苏悦。跨学科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策略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5):22-25.

[3] 陈宇。初中地理与多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分析 [J]. 教育科学论坛,2024(7):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