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干预策略研究
张杰
四川省万源市大竹镇小学 636350
引言
在特殊教育环境中,学生除面临认知或身体上的障碍外,还常常伴随情绪行为异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更阻碍了社会适应与人格发展。主要原因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环境与个体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建立系统、实用的干预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教育实际,尝试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以支持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一、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个体内在因素
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存在的障碍,例如智力发育迟缓或自闭特质,在理解和表达情绪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困难。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调节负面情绪。这种内在的局限性容易导致频繁的挫败感和持续焦虑。在日常学习活动中,他们常常面临无法顺利完成任务的困境,每一次失败都可能进一步削弱其自信。长期如此,自我效能感会逐渐降低,形成“不敢尝试—再次失败—更加回避”的恶性循环。这种心理状态往往表现为明显的退缩行为或情绪爆发,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与人格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
现在有不少家庭因缺乏相关教育经验和心理支持,难以提供稳定、一致的情感回应。父母自身也可能因长期照护压力而产生焦虑或无助情绪,这种状态会间接传递给孩子,加剧其不安全感。学校环境中,若教师未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或者班级缺乏包容、合作的同伴氛围,容易使学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包容机制和广泛理解的公众意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认知偏差和接纳度不足,无形中加深了这些学生的边缘感和心理隔阂,使他们更难融入集体生活。
二、多层面干预策略的构建
(一)学校层面的专业干预
学校作为特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心理健康干预方面应当发挥核心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情绪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情绪课程。如低年级学生可通过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学习识别高兴、悲伤、愤怒等基本情绪;中高年级则可利用情境短剧、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真实社交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和简单冲突的处理技巧。这类课程应注重体验性和重复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应安排专任心理教师或受过培训的骨干教师,每周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支持。这种辅导不应仅限于危机干预,而要侧重于持续性倾听和情绪疏导,重点缓解学生的焦虑、冲动和挫折感,并教给他们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教师应积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设计如小组绘画、集体拼图等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协作中发挥自身长处,增强成就感和集体认同。同时,班级规则的制定要突出包容与互助,例如通过树立“同伴支持榜样”、设立“互助小岗位”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尊重差异、相互支持的班级氛围,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与被接纳,从而更好地参与学习和社会交往。
(二)家庭支持与亲子协同
特殊学生家长往往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充分了解,学校应当定期组织专题培训活动,如每年可举办 2 次家长工作坊或座谈会,由专业教师讲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与家庭应对方法。培训内容可包括情绪行为问题的识别、正向行为支持技巧、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等,帮助家长掌握实用的疏导与引导方法。班主任应当每月与主要照料者进行至少一次深度交流,除了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外,更要主动了解家庭环境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这种双向沟通有助于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的行为管理方案,确保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家庭与学校之间保持一致,避免因要求不一致造成学生的认知混淆和行为反复。
同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如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会等,创造家长观察和学习亲子沟通技巧的机会。在专业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家长能够更有效地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而家庭内部也需要构建稳定的生活结构和明确的规则界限,每日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安排,并在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及时肯定。这种结构化的家庭环境,配合持续的情感关注和支持,可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促进社会融合与认知改变
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学校主动搭建与社会联结的桥梁。学校可以与社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能力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举办简单的公益义卖或手工艺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教师和志愿者的辅助下参与准备和接待工作,与社区居民进行自然友好的互动。也可以联系公共图书馆开展融合阅读活动,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陪伴阅读,并通过结构化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此类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期准备。教师需提前评估学生的参与能力,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并进行事前演练,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建立社交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全国助残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区成员、普通学校师生和家长走进校园,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展、体验特色课程等方式,增进对特殊教育群体的直观了解。还可以与本地媒体合作,策划专题报道,聚焦特殊学生的成长历程、艺术才能和努力故事,展现他们的多样潜能,潜移默化地消解社会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通过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营造出更为包容、理解和支持特殊群体融入的社会环境。
结语
特殊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与家庭、社会携手合作。从理解成因出发,采取务实且人性化的干预方式,才能切实地帮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减少心理阻力,拥抱更丰富、更有尊严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孙亚男 . 培智学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康复教学策略研究[J]. 读友 ,2024(2):230-232.
[2] 方立源. 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青春期健康,2025,23(6):101.
[3] 王新川 , 赵俊杰 . 关于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常见的问题及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