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篇到群文:《走近鲁迅》单元任务群建构的策略与实施
黄秀中
西宁市育才学校
鲁迅先生的作品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传统单篇精讲的教学模式虽可以跟深入文本细节,却也容易让学生因为碎片化的知识而难以理解鲁迅的作品精神。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理念为鲁迅精神的教学迎来了转型契机。
一、单元任务群教学建构的必要性
传统单篇精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是文本解读的碎片化,如《少年闰土》常被抽离于《故乡》的完整叙事框架,学生们很难理解文本中蕴含的社会隐喻;其次是学习情境的虚化,课堂上过度追求“猹”“祭祀” 等词语的考据,导致组成文本阐述精神思想对话沦落为冰冷的字符;最后则是认知结构的扁平化,很多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认知往往聚焦于单一篇幅,这种符号化的认知严重削弱了作家的精神维度。
而群文任务群模式的出现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它以单元主题来进行文本的有机联结,将作者的多元文本进行组合形成整体的阅读网络形成“作家生平—文本肌理—精神谱系”的立体认知坐标体系;其次它以任务驱动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资料整合—比较研读—创意表达”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建构知识;最后则是统筹资源,进行群文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生平—作品—精神”的三维认知框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认知完整性,凸显了构建单元任务群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围绕主题·任务·情境三要素构建单元任务群
(一)主题整合
本单元以“鲁迅精神永垂不朽”为人文总纲,单元主题需紧扣“立人”思想,由于篇幅较长,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实现认知梯度的下沉,形成更直观的精神图谱。
(二)任务链设计
以“致敬鲁迅”为主的任务设计应当在“总—分—总”的逻辑下进行开展,推动学生认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创造,形成环环相扣的学习闭环。首先,应当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鲁迅,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收集鲁迅金句”等方式来让学生们初步建立起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并通过教师引导来让学生思考“鲁迅是否只有一面”;其次,颁布任务,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来分析和发现少年(项戴银圈、手捏钢叉)/ 中年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的变化,再结合《故乡》中“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背景资料,来探究社会根源并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鲁迅先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有你,真好》致敬信中的多维支架 /《朝花夕拾》中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的深情 /《且介亭杂文》中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喻);最后,则是让学生们结合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再结合所学后的知识,来进行鲁迅先生精神的总结。可以用“诞辰纪念会”的方式,结合朗诵、短剧、优秀作品展览等方式,来让学生们实现语言表达到精神传承的升华。
(三)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激活“代入感”,让学生打破历史岁月的隔阂,沉浸式的体验仿真的对话教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结合《鲁迅日记》1932 年携带海婴看《米老鼠》电影的记载,将鲁迅这一历史人物设计成可以对话的“同龄人”,在消除时代隔阂的同时拓展出更多的互动情境。通过这样有温度、有细节的情境创设,来引发学生与文本人物的共情,实现更深层的认知建构和思辨能力培养。
三、群文阅读与任务落地的关键策略
(一)研究性阅读
针对鲁迅作品特有的时代隔阂与语言障碍,教师应当系统性的训练学生掌握“检索 - 筛选 - 整合 - 重构”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搭建系统性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跨越文章表层知识,实现从“读懂”到“读透”的跃升。例如:首先教师应当进行背景拓展支架,以《少年闰土》为例,应当提供《故乡》全文作为互文支撑,让学生通过检索 - 对比的方式来理解“一层厚屏障”背后深刻的阶级隐喻;其次教师应当提供对比阅读支架,整合好相关文章的群文连读,以《好的故事》和《野草》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剖析“昏沉的夜”同“绝望反抗”之间的象征关联;最后则是应当激发学生的观点碰撞,可以引入历史名人对鲁迅文章的评述材料,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促成多元阐释,让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解。
(二)情境性表达
在情境性表达方面,教师应当将表达任务同文本理解进行深度融合,营造出一个真实、有趣且富有意义的输出情境,推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仿写向创意进行转化,实现素养内化的转变。例如:生活映照类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仿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精准动词运用,来描写自身熟悉的游戏或者是学习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要让学生进行动词运用的模仿,而是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审美重构类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选取鲁迅先生的相关照片,并结合其它文人(萧红: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等)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记录,来让学生看到更立体、更真实的作家形象,有效打破大众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僵化印象。
(三)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则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构建多维立体的学习体验,让鲁迅从单纯的文学史符号,转变为可感、可思、可触的文化生命体。例如:同美术学科一起,结合电影《觉醒年代》,让学生们了解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的历史,切身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金石修养与美学理念,感受其在艺术学科的文化造诣。除了美术学科外,还可以让学生们提前熟悉历史时间轴,根据鲁迅先生生平,绘制“鲁迅生平与作品编年史”,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与时代的紧密互动。通过这些融合,可以让学生跳出单纯文本的局限,走进一个更沸腾、更完整、更值得深入追问的鲁迅世界。
结语
从单篇到群文,本质是从“教书”到“育人”的升华,《走近鲁迅》单元群文整体教学,让鲁迅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画像,而是成为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良师益友,他打破了传统教学认知的扁平化,推动了学生的文学思维进阶,让鲁迅精神从历史走来融入到当代青年的求学生涯中,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 , 郭根群 . 如何在语文学习中走近鲁迅——“走近鲁迅”单元的分析与教学建议 [J]. 语文建设 ,2024,(04):51-55.
[2] 胡小飞 .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探寻与教学设计——以六上“走近鲁迅”单元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4,(35):24-27.
[3] 范金燕 .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探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为例 [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4,(2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