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解析
苏敏献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凤岗镇中心小学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小学里,学生的心理成长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学生心理问题不是单纯靠学校能解决的,家庭因素的缺位或者不足就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加严重。那么家校合作就能更好的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还能在合作中探索出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文章将会去研究家校合作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策略与实践方法。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与家庭合作意识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尚未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推进,学校及家长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健康发展情况。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1]。学校应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来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家校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帮助。
例如,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举办了一个情绪管理工作坊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并表明自己现在的情绪。活动之初,教师先向学生们讲授情绪基本种类,然后借助一个小游戏让大家领悟自己处在不同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在此之后,教师把家长们召唤到学校来开家长会,讲到教室里学生情绪波动以及心里需求方面的事情,并且分享如何在家里帮学生调节情绪的意见。在家长会结束之后,教师就同家长展开持续性的联系,通过微信群和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告知给家长,以此加强家校双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和重视程度。
二、注重家校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角色,家校之间交流得越通顺越好,学校可以经常开家长会、去家里家访等活动,好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里心里是如何想的,表现得怎么样[2]。教师也要主动去打听学生家里的情况,还有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这样才好全面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校双方要是能互相共享信息,教师做心理辅导就更能针对学生的问题给出准确的意见,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配合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困扰。
例如,在家校沟通活动里,学校开了个家长会专门聊学生的小情绪问题,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把小明在学校遇到的不高兴的事讲给家长们听,还请心理教师做了专业分析,小明的爸妈说回去会留意他在家里是不是也闹脾气等情况,教师们也提醒家长做些情绪上的引导工作。之后教师就会经常去小明家家访,跟家长好好聊聊,看看小明在家里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或者遇到了哪些让他不开心的事。然后把这些观察到的情况告诉家长,家长听了教师的指导后就开始试着调整一下家里的教育方法,慢慢小明在家里闹情绪的次数就少了很多,效果很不错。
三、开展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第一课,父母的教养观念及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健康。学校可定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者培训班等活动,以加强家长对自身教育学生水平的认识,促进其更好领会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成长规律,进而提高自己应对学生情绪困扰的处理本领。学校也可特邀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给予家长相应的指点,令其学会正确的育儿途径,防止不妥的家教手段给学生的心灵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学校举办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培训会,请心理教师来讲课,教授给家长识别并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心理教师的培训时,她采用了举例的方式来讲课,讲的是如何能发现学生可能产生的焦虑状况以及如何同学生交流沟通,家长们互动时很踊跃地提问交流自己的家教经验,心理专家耐心地回答大家的问题。培训结束之后学校建立了家长微信组群,在群里大家把各自的想法以及疑问拿出来交流讨论,教师也在群里时常给出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种教育使家长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更重视起来,从而在日常里能更好地去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健康方面的事情。
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校合作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不可小觑。通过加强家校合作,进行沟通互动,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希望以后家校之间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学生心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杨铭芳 . 浅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2(12):96-98.
[2] 李晓敏 . 家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2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