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探究
刘建敏
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涝坡联办小学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底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政教育需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与学生身心特点,构建贴合认知规律、富有教育实效的内容体系,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深厚家国情怀与良好道德品质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思政教育内容的核心构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渗透
通过生动的课堂故事,向学生传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例如,讲述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粮食问题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富强”背后的奋斗精神;借助校园升旗仪式、爱国主题班会,激发学生对国家“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目标的认同。
2.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引导
结合校园生活场景,讲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强调每个学生平等表达观点的权利,培养“平等”意识;通过校园规则讲解,如遵守校规、维护校园秩序,让学生理解“法治”对社会运行的保障作用。
3. 个人层面价值准则培育
开展“诚信之星”“友善小天使”等评选活动,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日常行为。例如,鼓励学生信守与同学的约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伙伴,在实践中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法治观念启蒙教育
1. 基础法律知识普及
借助动画短片、校园欺凌等真实案例,向学生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其了解自身享有的受保护权利,以及禁止伤害他人等义务。通过情景模拟,如“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认知。
2. 规则意识培养
从班级班规入手,如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公共财物,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延伸至社会规则,如遵守交通信号灯、排队购票等,让学生明白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从小养成守规则的习惯。
(三)心理健康与品德教育融合
1. 情绪管理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情绪小怪兽”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识别高兴、愤怒、焦虑等情绪,学习用深呼吸、倾诉等方法调节负面情绪。例如,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引导学生先冷静情绪,再理性解决问题。
2. 合作与责任教育
组织“两人三足”“小组拼图”等团队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设置班级值日班长、图书管理员等岗位,让学生在管理班级事务中增强责任意识,如认真记录班级每日情况、维护图书角秩序。
三、小学思政教育内容实施现存问题
(一)内容系统性待加强
部分学校思政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科学的梯度设计。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衔接不足,未充分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螺旋上升。例如,低年级与中年级都讲解“诚信”,但未体现从“简单认知”到“深入践行”的层次递进。
(二)与生活联结不紧密
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案例选取脱离学生实际
生活。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多采用宏大的社会案例,未结合校园中同学互助、班级活动等场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三)资源整合不足
校内思政教育未能有效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家庭对思政教育重视不足,缺乏对孩子品德培养的日常引导;社会中的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优质资源未充分引入校园,限制了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四、小学思政教育内容优化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科学系统的内容体系
1. 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分层设计内容:低年级侧重行为习惯养成、简单道德规范认知;中年级深入传统美德、初步法治概念学习;高年级结合社会现象,深化价值观理解。例如,“爱国”教育,低年级通过唱国歌、认国旗培养朴素情感,高年级则通过了解国家历史成就,激发深层爱国情怀。
2. 完善教材内容衔接
学校可编写校本思政教材,确保各年级内容循序渐进。以“友善”教育为例,低年级设计“友好打招呼”“分享文具”等实践活动,中年级开展“帮助困难同学”主题活动,高年级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内容的螺旋上升。
(二)强化内容与生活的联结
1. 开发生活化教学案例
收集校园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如同学主动归还失物、小组合作完成黑板报等,作为思政课堂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道德规范的应用,明白思政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
2. 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校园志愿者”活动,如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宣传;走进社区,开展“关爱孤寡老人”服务。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思政教育内容,深化对价值观、美德的理解。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1. 家校协同育人
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中的思政教育”主题讲座,指导家长通过家风传承、生活小事引导孩子品德发展,如言传身教节约粮食、礼貌待人。建立家校沟通群,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中的品德表现,形成教育合力。
2. 利用社会资源
与当地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红色革命文物展”,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载体。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进校园,分享自身践行美德、奉献社会的故事,用真实案例感染学生。
五、结论
小学思政教育内容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紧密联结生活实际,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资源,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成长筑牢思想道德根基,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与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小学思政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