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课”视域下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高洁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 石家庄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传媒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大思政课”的内涵与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理念,“大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它打破课堂和校园的空间限制,注重将思政教育贯穿生活各方面,实现三全育人。“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注重多方面育人,将社会大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更深刻、更生动的教育。二是实践性。“大思政课”更强调的是理论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更好的去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三是综合性。“大思政课”不同于传统教育,更加注重多科学知识的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实施,并整合了多种教育资源,能够从多维度教育学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四是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潮流,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增强教育的前瞻性和时代性。

(二)传媒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通过对多所传媒院校的调研发现,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传媒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结合自身特点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基本遵循国家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涵盖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核心课程,部分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但仍存在内容陈旧、与传媒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结合不紧密的情况。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的思政课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已经运用多种教学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过这些教学创新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目前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部分教师在传媒院校工作多年,比较了解传媒行业,能够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但是,受到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额外工作较多、与专业实践结合不紧密等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效果欠佳。

(三)传媒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教学形式上,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部分传媒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是设置几个实践题目让学生去进行社会调研,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也无法起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从实践教学的资源来看,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要起到好的效果需要有契合传媒院校特点的实践基地,也需要学校加以重视,在经费、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许多传媒院校资源比较匮乏,存在实践基地较少、现有实践基地与传媒院校的专业特色结合不够紧密、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另外,传媒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刻的去了解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往往没有提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学生难以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评价体系上来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考核主要以学生提交一些材料比如总结、心得体会等为主,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无法准确、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成果。

传媒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于思政课往往更加重视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无论从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等都相对较少,导致思政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教学观念落后,缺乏“大思政课”思维。在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觉得教学的重点和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从而不愿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缺乏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维,未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视野狭窄。

二、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

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传媒格局的变化,传媒行业对于传媒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政治立场坚定、品德高尚,并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媒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依托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更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传媒人的使命和担当,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作为传媒人的力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场景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的团队合作等环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实践基地资源丰富并且资源庞大,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受到空间、地域的限制,资源较少,校外实践基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另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实践基地中的各种合作关系、人际交往,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为学生以后顺利迈出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依据传媒专业特色选择实践基地

传媒院校应该从经费投入、政策上等方面大力支持建立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选择时应该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与传媒院校的自身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基地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并且要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类型的教育基地。一是红色教育基地,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深刻认知,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二是传媒行业相关的教育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是与国家、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实践基地,比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选择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基地的现实情况是否与思政课教学相契合,还要与基地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关系,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结合实践基地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结合教学基地的可运用的教学资源和特点,围绕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例如,在红色教育基地,以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制定教学内容;在传媒行业相关基地,如与电视台的合作,则可以结合播音主持、新闻采写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安排学生接触和参与相关的工作,不仅增长专业技能,还培养其职业素养;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可围绕具体的专业,制定传媒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

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则需要全面、系统,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要真正能落地,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比如:首先要明确本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并要有详细的实施过程和明确的步骤。最后,还要有实践教学结束后的具体考核方式。另外,还需要注重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所学进行思考,当遇到问题或者瓶颈时,教师要积极的进行指导。

(三)结合实践基地特点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践基地进行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基地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式教学法:根据实践基地的资源和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教师设置人数限制,以团队形式完成社会实践任务。比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设置思政 + 专业弘扬文化基因的相关项目,不同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以小组完成项目,比如新闻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以制作宣传片、短视频等形式做好文化的传播。广告学专业可以进行文案的写作等。学生在项目的实施中不仅能够结合专业和思政知识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情境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设置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模拟相关的角色和身份,深刻体会到思政理论的内涵和价值;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则是将实践基地当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从而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结果,还应当将过程体现出来。实践教学结束后需要学生提交实践成果,比如:社会实践报告、作品、数据等,而学生或者学生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也需要进行考察,比如:小组的团队协作情况、每个人在实践中的参与情况等。教学评价体系还需要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客观、具体并且要量化。例如,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实践教学中,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程度、乡村振兴主题作品的质量等。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可以指导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活动。

四、河北传媒学院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河北传媒学院思政课教学在“大思政课”引领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结合课程中的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等知识点,选取正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正定博物馆、正定塔元庄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主持工作时推动的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学习当地历史文化及发展历程,增强文化自信,与当地的群众进行交流,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实践情况,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多维联动的模式,首先设定本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与基地提前取得联系,共同设计本次实践教学的任务,并提前规划好本次实践课程的详细流程和具体步骤。实践课相关教师对所带领学生发布本次实践课任务和主题,并根据本次实践课的任务结合学生意愿要求学生提前完成组队,各小组提前了解本次实践课程的整个规划,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在实践课教学中,学生在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例,通过参观基地、访谈基地相关人员、拍摄乡村变迁纪录片、对基地相关内容进行新闻采编等方式,最终形成实践作品。对于学生实践课完成的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践课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如:遵守纪律、服从集体安排、积极协助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践教学成果最终以实践报告 + 作品呈现,实践报告还需附上团队分工表,详细说明团队的具体分工以及团队成员在完成实践作业中的贡献说明,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最终评价。

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的探索为传媒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种模式既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做到知行合一,又能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未来将探索更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丽琴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03).

[2] 周鹏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推动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06).

课题项目: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 2024 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传媒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w20240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