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英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老君殿镇中心小学 7184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里面有很多审美和文化价值。小学时期是学生审美和文化认知开始发展的关键时候,美术学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岭南教育出版社的小学美术教材结合当地特色,加入了很多传统美术元素,为教学结合提供了好的材料。但是现在有些教学存在问题,比如对教材里的文化元素挖得不够深、教学方法太单一、和生活脱节等。这些问题让文化育人的作用变弱了。因为这些情况,本文用这个版本的教材作例子,研究把传统文化放进教学的具体办法。目的是让美术教学质量提高,让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一起发展。

一、深挖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岭南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涉及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而其种类也较多,如传统绘画、民间工艺、民俗美术等。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整理系统化,准确找出元素分布的部位,再结合学生认知程度把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泛文化”或“轻文化”现象。教师整理时可以进行分年级、分单元的“传统文化元素清单”,写下元素的类别、文化背景、对应的美术技能目标。保证教学的规律性,让学习美术技能的过程中,也有对元素所涵盖的文化内容的认知。

拿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剪出缤纷的生活》来说,教材以剪纸艺术为起点,教学生学习剪贴的技巧。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后发现,这个单元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剪”和“贴”的基本技能,还藏着要传递岭南剪纸“对称美”“吉祥寓意”等文化元素的目的。教学时,老师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会彩纸剪贴的基本方法,理解岭南剪纸的对称造型特点和吉祥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创作前先知道这些纹样的意思,比如牡丹代表富贵、梅花代表坚韧。这样能让学生学技能和懂文化同时进行,避免学生只停留在“剪图形”的表面学习上。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研究传统文化。教师要结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思考新方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变成直观、趣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兴趣。

以岭南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走进民间美术》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 + 多媒体”法。先播放岭南醒狮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醒狮的颜色象征、造型特征及用途,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醒狮设计师”,把学生分为小组,分发醒狮头冠简单模型及创作材料,让学生分组制作,最后请学生说说设计思路。此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绘画单一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实践中主动研究、学习醒狮文化。不仅能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合作能力,还让其体验到岭南的民俗文化。

三、联动生活与地域资源,拓展传统文化教学场景

传统文化不是脱离生活的“古董”,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符

号。岭南地区有很多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广绣、粤剧、岭南园林等。

老师可以结合岭南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内容,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里。

通过“课堂学—生活找—实践做”的步骤,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传统254

文化元素,在实践中传承文化,实现“美术来自生活、又比生活更有艺术性”的教学理念。

拿岭南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家乡》单元来说,老师可以联系本地的资源,比如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设计“园林文化探索”活动。课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参观园林,拍下自己感兴趣的元素,还要记录这些元素的情况。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拍的成果,老师结合教材讲解岭南园林“小巧玲珑、虚实结合”的理念,还有漏窗“借景”的作用和吉祥含义等文化功能。课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岭南小园林”为题目进行创作。这种教学让传统文化从教材走到现实中,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创作的灵感。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文化素养与创作过程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大多只看“作品好不好”,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在把传统文化元素放进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构建“过程 + 结果”“技能 + 文化”的多元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成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还有在创作中运用文化元素的能力。通过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岭南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的教学评价为例,评价可以从“文化理解方面”“实践过程方面”“作品成果方面”这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化理解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以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介绍,让学生阐述自己对广绣“色彩丰富、针脚细密”的特点的理解,学生能否说出在广绣纹样中能看见岭南地区的一些文化符号,如岭南地区的水果纹样、花卉纹样。第二,“实践过程方面”,观学生在设计纹样的过程中构思,画草图,搭配色彩的能力。可以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学生的操作能力。第三,“作品成果方面”,可以观察学生创作出来的纹样是否有吸引力,能否表达出广绣的特点。评价不局限于此,应该鼓励学生自评互评。以便让学生更加明晰自己作品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是实施文化育人、提升小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举措。围绕以小学美术教材为基础,通过深挖教材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资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四个途径,有助于破解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之间的障碍,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获得技能,也了解文化,在用美的过程中培养人才,达到“美用育人、文化育人”的教学目的。今后教师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之间寻求结合方法,融合时代发展创新教学形式,用数字技术还原传统美术制作形式,开设跨学科的传统文化主题教学等等,让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绽放新的光彩,助力学生成为有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陈丽 . 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0(12): 162-163.

[2] 李敏 . 岭南地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岭南版美术教材为例 [J]. 基础教育参考 , 2021(08): 76-78.

[3] 张艳 .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S1): 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