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企业网络安全风险治理路径探析

作者

曹晓刚

身份证:610202198512230015

一、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企业业务模式、数据存储与传输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网络空间成为其生产经营 “生命线”。据《2025 年全球网络安全报告》,全球企业平均每起网络安全事件致损超 500 万美元,中小企业因防护薄弱受损比例达 68%。当前网络攻击不再局限于技术破坏,还延伸至数据窃取、经济勒索、商业竞争等领域,攻击手段升级为 AI 结合的精准化、持续性攻击,范围从企业内部系统扩展至供应链及合作伙伴等关联网络。

在此背景下,企业若缺乏有效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仅面临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因数据泄露、系统瘫痪丧失市场信任。因此,系统分析企业网络安全威胁现状、识别防控难点、构建科学防控策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二、企业网络安全威胁现状分析(一)常见网络攻击类型

拒绝服务攻击(DoS/DDoS):企业常见网络攻击,通过耗尽服务器带宽、CPU 或内存资源使其无法响应合法请求;借助物联网设备分布式特性,攻击规模更大、隐蔽性更强,传统防护设备难快速抵御。

数据窃取类攻击:以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凭证盗取为主,目标是获取企业核心数据。

勒索软件攻击:加密企业核心文件后索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赎金,因 “低成本、高收益” 成为企业数据安全头号威胁。

供应链攻击:渗透供应链第三方合作伙伴,利用信任关系侵入企业内部网络,破坏力具 “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

(二)网络攻击的来源

企业网络攻击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黑客组织: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与组织架构。

竞争对手:为获取市场优势,通过网络攻击窃取企业商业机密、研发数据、客户资源等。

内部人员:含企业员工、外包人员等,因操作失误、恶意报复或被利诱,成为重要安全威胁源。

匿名攻击者:多为个人黑客,以炫耀技术、寻求刺激为目的,攻击目标随机、手段简单,可能对中小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三)网络攻击的动机

从攻击动机来看,当前企业网络攻击动机围绕 “利益获取”“破坏干扰”“信息窃取” 三大核心目标:

益获取(主要动机):通过勒索软件索赎、窃取支付信息盗刷、出售企业敏感数据、攻击敲诈等破坏干扰:瘫痪企业系统、中断业务,以实现报复企业、打击对手、制造社会影响等目的。

信息窃取:分商业信息和敏感数据窃取,助力攻击者获取竞争优势或开展其他非法活动。

三、企业网络安全威胁防控的难点(一)技术层面:攻防技术迭代失衡,新型威胁难以预判

攻防技术更新不同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助力攻击者开发智能化、自动化攻击工具,实现精准攻击与动态避防,而防护技术滞后于攻击技术更新。

零日漏洞防御能力弱:零日漏洞未公开且无补丁,发现成本高,仅少数大企业和安全厂商能应对,中小企业面对零日攻击几乎无防御能力。

(二)制度层面:安全制度不完善,执行落地存在漏洞

制度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多数企业照搬行业模板,未结合自身业务、网络架构及风险定制,与实际需求脱节。

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员工易违规;漏洞扫描、系统更新等要求因部门协调难、资源不足等未落实。

供应链安全管理缺失:企业重内部安全,忽视供应链上下游风险,未建立第三方安全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易因供应链环节漏洞遭攻击。

(三)人员层面:安全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短缺

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员工普遍认为 “网络安全是 IT 部门事”,忽视安全细节,给攻击者可乘之机

专业人才匮乏:网络安全需 “攻防兼备” 人才(如安全架构师、渗透测试工程师等),但人才缺口大,中小业难聘合格人才,防护依赖外部服务。

人员流动引安全风险:员工、外包人员流动频繁,未完善离职流程易致权限留存、数据外泄;新员工未受系统安全培训,易因操作不当引发问题。

四、企业网络安全威胁的有效防控策略(一)技术防护:构建多层次全场景安全防护体系边界防护:筑牢首道防线

部署智能防火墙与 IDS/IPS:在网络核心节点部署,结合 AI 实时监控流量,阻断 SQL 注入、XSS 等攻击;联动防火墙与威胁情报平台,共享攻击信息,提升复杂攻击识别响应能力。

终端防护:强化设备管控

安装一体化终端安全软件:为所有终端配备集成杀毒、EDR、主机加固功能的软件,发现异常立即隔离、告警、溯源;通过关闭冗余服务端口、更新补丁、设强密码等加固主机,减少漏洞。

实施终端准入控制:对入网终端做身份认证与安全检查,仅允许达标设备接入,杜绝不安全设备成为攻击入口。

数据防护:打造全生命周期屏障

数据加密与脱敏:全周期加密敏感数据,传输用 SSL/TLS 协议,存储用 AES-256 算法,使用时对非生产环境敏感数据脱敏,防止泄露。

建数据备份与容灾体系:采用 “本地 + 异地 + 云端” 多重备份,定期全量与增量备份并加密;每季度开展容灾演练,确保突发情况快速恢复数据。

(二)制度完善:健全全方位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针对性安全制度:结合企业业务、网络架构及风险,定制制度。明确云端业务的服务商责任、数据加密与备份要求;规范物联网设备接入审批、身份认证及巡检流程。

强化制度执行监督:设专门监督岗,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制度执行;记录分析员工操作,对违规者惩戒,对合规且贡献者表彰奖励。

完善供应链安全管理:建供应链安全评估体系,合作前全面评估第三方安全能力;签订安全协议明确责任,发现风险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要求整改、调整流程。

(三)意识提升:开展多层次常态化培训教育

普及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知识纳入新员工入职培训,定期组织全员培训,涵盖法规、攻击防范、日常注意事项;常态化推送安全提示,强化意识。

培养专业安全人才队伍:与高校、机构合作开展定制化培养;支持员工考取 CISSP、CISA 等认证,给予奖励或晋升。

五、结论

数字化时代,企业网络安全威胁复杂严峻,攻击类型、来源、动机多样,对防护体系要求极高。防控中,人员意识能力不足、技术攻防失衡、制度不完善等,是制约防护水平提升的关键难点。企业需构建 “意识提升为基础、技术防护为核心、制度完善为保障” 的立体化防控策略:通过先进技术实现网络边界、终端设备、数据资产等全场景防护;健全全流程安全制度并保障执行;开展常态化培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专业人才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筑牢安全防线,支撑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未来,企业应敏锐洞察新兴威胁,持续优化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齐向东七大防护路径应对网络安全新态势 [J]. 光明网,2025 (2): 1-5.

[2]杨坤、余慧英、袁胜。从实战视角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实践 [J]. 中国信息安全,2024 (5): 11-15.

[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指南的通知 [EB/OL].

[4]张悦,李强。零信任架构在企业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实践 [J]. 计算机安全,2024 (7): 22-27.

[5]刘畅,赵宇。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J]. 中国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