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研究述评

作者

康战科 徐辉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作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心理育人”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巩固了高校心理工作的价值定位。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性、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热点议题。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研究是心理伦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规范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深化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化发展概况

1.1 心理咨询伦理初探

中国心理学会于 1992 年制定公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其中包含 6 条道德准则,但未明确违背该准则伦理有关问题的受理和监督管理机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自 2001 年至 2008 年开设专栏,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就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相关伦理议题,如督导、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双重关系、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胜任能力、会谈中的录音、录像资料如何保管等问题进行过讨论。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需要增强职业伦理意识,相关的专业组织需要制定伦理规范为从业者提供行为指导和道德约束。这一举动标志着心理咨询伦理正式进入专业工作者的视野,是心理咨询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突破。

1.2 颁布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2007 年 1 月,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参考美国、英国、加拿大心理学会、欧洲心理治疗协会、香港、台湾等专业组织相关文件,编制出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提出“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五项总则,提出“专业关系、隐私权与保密性、职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和督导、研究和发表、伦理问题处理”等 7个方面的伦理守则。2018 年 2 月,由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新修订的伦理守则(第二版)正式颁布,延用第一版“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五项总则,结合时代背景,增加“知情同意、远程专业工作(网络 / 电话咨询)、媒体沟通与合作”3 项内容,并扩充丰富了有关伦理议题的内涵,促使专业工作者、寻求专业服务者以及大众了解本领域专业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专业责任,以保证和提升专业服务水准, 保障寻求专业服务者和专业工作者的权益, 提升民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1.3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2013 年 5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2018 年 4 月 27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其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精神卫生法第二章第二十三条指出:“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人员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尊重接受咨询人员的隐私,并为其保守秘密”。精神卫生法明确了心理工作的法律边界、各有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促进高校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工作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检索关键词“高校或高职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心理、伦理”,共有55 篇相关研究论文。

2.1 研究成果分布

从数据库来源看,博士论文1 篇、硕士论文4 篇、期刊文章50 篇;从聚焦主题看,高校心理咨询伦理40 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伦理8 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伦理 7 篇;从作者单位看,普通本科高校 43 所、高职院校仅有12 所。

2.2 主要研究内容

从研究视角看,主要是从心理咨询师视角分析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伦理问题;从研究内容看,侧重于对隐私权和保密性、专业关系、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3 个伦理议题的探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高校心理咨询研究内容分布不均。具体而言,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研究不足;对除隐私权和保密性、专业关系、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以外的心理咨询伦理议题研究不多不深;基于学生视角,即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过程中感知到的心理咨询师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遵守情况的研究偏少。

2.3.2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相对滞后。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对心理咨询伦理的关注程度、探究意识远远低于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在受重视程度、专职人员配置、教育性、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尚有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学校能够提供的高效专业帮助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矛盾。

2.3.3 规范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迫在眉睫。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也存在心理咨询师专业素养与要求设置不明确、心理咨询工作程序要求设置不统一、心理咨询专业伦理要求设置不平衡等问题,专业胜任力较难提升、不能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忽略知情同意、难以保持价值中立等专业伦理困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咨询规范化发展,尤其是一些伦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影响了学生寻求专业帮助的动机和愿望。

3 规范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理论研究,解决关注度不高的问题

科学是对物的,伦理是对人的,科学心理学的本体论到方法论要求共同决定了心理学将伦理视为外部规范技术的伦理态度。基于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思想、关怀伦理思想等,充分考虑“大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挂靠在学生工作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际,突出本土化特色,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理论研究,筑牢心理咨询伦理根基,强化实践操作依据,丰富心理咨询伦理话语体系,营造“人人关注伦理,伦理必不可少”的心理工作氛围,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对伦理议题的关注度。

3.2 制定伦理规范,解决规范性不够的问题

伦理规范可增强大众对行业确定性的预期,明晰可提供的服务标准以及利益受到损害之后的追责程序。按照伦理规范去行动,即使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意外,从业人员也可以减轻或者免受处罚,减少自己的内疚和自责,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特点,研究制定专门的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突出专业适用、易于操作、可以评价特性,编制心理咨询伦理操作手册,明确必不可少的流程和效价,杜绝游离在心理咨询伦理要求之外的情况发生,强化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操作的规范性。

3.3 加强伦理教育,解决认知力不足的问题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心理咨询伦理教育作为专业学历教育阶段、考取相关从业资格、继续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尤其加大对伦理辨别能力、保密问题、双重关系问题、知情同意问题等伦理议题的探讨、领悟、试用,并适当增加相关理论和技能的考核权重,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咨询伦理的认知水平。同时,将心理咨询伦理议题纳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普及心理咨询伦理常识,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专业化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在必要情况下的专业求助动机。

3.4 提升专业技能,解决胜任力不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胜任力可分为基准性胜任力、鉴别性胜任力两个维度,知识条件、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个要素。通过教学教研、专题培训、主题沙龙、同侪督导、专业督导等方式,共同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时代特征,紧跟心理工作实际需求,及时更新知识理念、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各类心理困惑,研究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系统化解决方案,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胜任力。

3.5 健全督导制度,解决概念化不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将心理督导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探索建立以“同侪督导为基础,专业督导促提升”常态化心理督导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年度接受督导的具体时数,有组织地开展心理督导和效果评价,尤其是针对具体案例的具体做法,通过督导帮助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个案概念化水平,进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作出专业精准判断,提升心理助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悦 , 贾晓明 . 高校心理咨询师多重关系情境与决策类型的研究 [J]. 心理科学 ,2021,44(4):1004-1011.

[2] 殷竹婷 , 王若颖 , 刘志军 , 王丹 , 曹童 , 钱铭怡 . 大陆高校心理中心咨询案例记录及管理的伦理现状调查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2,30(02):488-492+498.

[3] 朱蓉蓉 , 王衍 . 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上的态度和决策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8(3):185-189.

[4] 王芳 .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伦理困境及突破路径 [J]. 心理月刊 ,2022,17(04):217-219.

[5] 石莹波 . 心理学伦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及其反思 [D]. 西北师范大学 ,2019.

[6] 高海平 , 张颖 . 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胜任力研究 [J]. 教育与职业志 ,2013,.36(035):87-89.

作者简介:

康战科(1988—),男,陕西眉县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通识与人文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徐辉(1983—),女,湖北大悟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专职思政工作人员,讲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注:本文为高等财经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校级课题,一般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序号:GDCJ20240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