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早期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吴玲玲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一、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是专门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社会的各个产业和领域都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高职的课程中,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将非遗融入进去。

徽州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江南文化特征。这里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鱼灯,徽洲三雕,徽州的戏曲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非遗逐渐走向凋零,老一辈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很多项目缺少发展,不能迎合时代发展。将非遗传承融入进早教的专业课程中,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触到非遗文化,通过接触,进而喜爱并传承下去。

二、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徽派文化的历史渊源

徽州地处安徽皖南山区,相对比较封闭。他是由历史上的中原大族南迁来到这里,这些世家大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思想。与当时本土文化思想碰撞融合,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

2.2 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

徽州因其四面环山,其文化特征相对封闭。形成了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非遗,有美术和技艺,戏曲,音乐,民俗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传统技艺,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2.3 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目前徽州文化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安徽省在十四五期间制定了相对完整的非遗传承行动计划以及保护徽州文化生态发展的相关文件。但目前徽洲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口传心授模式和旅游文化的带动,缺乏影响力。

三、高职早期教育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3.1 高职早期教育美术课程体系构成

目前高职教学中,早期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包含了相对充裕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如儿童绘画(马克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画种)、手工制作(纸艺、布艺、泥塑等)、婴幼儿托育机构环境创设等。课程相对全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3.2 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文化教育缺失

早教专业的美术课程内容丰富,但大多浅尝辄止,学生广泛涉猎却较少深入到课程的内容当中去。其一是美育课程本土文化融入不足,易受外国势力影响,如很多课程中融入西方节日,却对本土文化较为陌生。其二是文化的多元性比例失衡,视角大多集中在较为传统的文化当中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相对片面,许多非遗项目根本没有了解,无法真正做到拓宽视野,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3 高职院校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现状

目前安庆市开展了相关的课程。如秦谭守艺非遗工坊。还有部分社团和三下乡等实践活动,深入地方非遗文化中。非遗人才力度培养相对较小,没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地方保护和引导,后续仍需要提供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四、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课程的策略

4.1 对课程进行深度的整合与设计

首先通过结合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深入调研及筛选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如早期教育专业可以深入地方传统手工艺制作。其次,将早教专业结合徽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进行体系重构,并从传统中提取元素应用在新的课程领域,如手工与环境创设课程,让学生提取徽文化的相关图案符号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对特色课程进行重编教材,纳入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深入到课程之中。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项目灵活融入高职课程之中。

项目式教学 :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创作一副非遗的文创产品。教师可以通过项目作业布置的形式灵活展开,并引导学生通过智能AI 进行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和探索。

情境教学 : 通过智能 AI 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把非遗真实融入到音乐的课堂之中,通过全息影像等影音设备在课程中实现场景转换,线上连接传统戏曲表演者。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感受到非遗戏曲的魅力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有针对性的突破重难点讲解,学生课下提交线上作业。可以采用生生互评,师生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展开。

4.3 校企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研学项目。加强校内非遗展示馆,工作室等项目的建设。让校内实践与校企深入结合。

4.4 师资力量的培训与提升

促进校内教师与传承人交流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质量。组织专业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相关培训,包括非遗知识、技艺培训及教学方法培训。引进非遗传承人: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精湛技艺能弥补学校教师不足。

五、实施路径的可操作性分析

5.1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开展非遗教育。如设立徽文化非遗教育专项资金,对积极引入非遗课程的院校给予资金补贴,支持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工作。制定相关奖励政策,对在非遗教育中表现突出的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完善法律机制,确保徽文化非遗知识和技艺能够顺利融入课程体系,为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

5.2 资源配置与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整合校内外资源。校内优化课程设置,调配教学设施。校外积极与非遗保护中心、徽州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加强与非遗传承人、企业的合作。与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他们走进校园授分享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开展非遗项目,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5.3 评估与反馈体系的建立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内容完整性、教学方法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对非遗融入课程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非遗融入高职课程的实施路径。

结语

将微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职的早教专业课程当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新的领域开辟新的传播路径,也为我们学前教育与早期教育专业的课程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实施当中,我们可以秉承课程开发与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为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优化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 年立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质量工程项目”项目《手工与托育机构环境创设》(课题立项号:2022kcsz179手工与托育机构环境创设)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吴玲玲 (1989 一 ),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非遗、中西方美术史、油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