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的有效路径探索

作者

胡渊基 殷明飞

酒泉市北苑学校 甘肃 酒泉 73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深刻阐释了五育融合的重要性。五育融合指的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深度融合,体教融合强调的是体育和教育在资源配置、价值理念以及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二者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全面人才的培养需求,体育社团也要积极探索五育融合下的体教融合有效路径,以此来更好地促进五育融合和体教融合的深度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政策协同,构建体教融合的制度保障路径

良好的政策基础是学校体育社团推进五育融合以及体教融合的基本保障。对此,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推进政策协同,以此来为五育融合下的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推进学校体育社团建设,明确其在体教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定位。例如,可以将体育社团建设纳入到体育课后服务体系之中,促进“体”和“教”的深度融合。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指示,强化体育社团建设的“五育”导向功能,积极引导学校体育社团由传统的“体育技能教育”向“五育并举发展”方面转变。其次,学校方面应当积极组织教导处、体育组、德育处等多方主体力量,构建“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共同体”,并将其和教师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以此来激发他们协同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同心协力,为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探索有效方向与方法。

二、资源整合,搭建体教融合的物质支撑路径

当前,学校体育社团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不足问题。对此,学校方面应当积极推进各类资源的整合,以此来为五育融合下的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提供资源支持。首先,从校内角度而言,应当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同时,引入各个学科资源,让体育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可以基于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开展“我爱体育”“运动无极限”的海报设计活动,推动体育和美育的融合;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开展“体育的力量”“青年体育说”等活动,促进体育和智育的深度融合;基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家庭中的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在家庭劳动中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体育和劳育的融合。其次,从校外角度而言,可以积极牵线当地专业体育机构、体育场馆,一同组织校外体育公益活动、体育趣味大赛等,引入专业化的社团以及教练指导,促进资源的多维度整合与利用,助力学生积极参与、全面成长。

三、师资共建,打造体教融合的专业引领路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体育社团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作为中坚力量,直接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此,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应当积极推动师资培养与共建工程,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首先,可以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积极推动学科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如可以组织各学科教师成立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共同体,发挥各个学科教师在“五育”方面的专业优势,从“五育”角度出发来共同探究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的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学科教师定期开展五育融合下的跨学科社团指导工作,如要求音乐教师开展“体育啦啦操排练”,促进体育和美育的融合等等,全面促进师资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要积极牵线专业运动员、教练员,邀请他们来学校担当体育社团指导教练等职责,为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工作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引领整体师资素养的发展。

四、课程创新,设计体教融合的育人实践路径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的高质量推进应当重点做好课程创新工作,重点构建“体育技能 + 五育并举”的社团课程新体系,为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例如,田径社团可以基于“五育融合”理念,设计“基础跑跳(体育) + 运动数据记录与过程分析(智育) + 田径赛场的魅力(美育) + 场地布置与器材整理(劳育) + 田径中的体育精神(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锤炼田径技能的同时,获得德智体美劳五育素养的充分引导与培养。其次,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牵线家长力量,与他们一同设计基于五育融合的“体育社团课后活动”,如设计“羽毛球亲子活动日”,引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协作,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家庭责任感,强化他们的真善美感知,从而进一步丰富体育社团体教融合的推进路径,让五育融合理念和目标更好地落地生根。

五、评价优化,完善体教融合的质量反馈路径

对于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来说,评价环节作为质量反馈的重要途径,是五育并举与体育社团体教融合协同发展的关键依托。对此,应当加快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如德育维度考核学生的体育道德、团队合作表现;智育维度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表现;体育维度考核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美育维度考核学生的运动美学感知情况;劳育维度考核学生的场地及器材维护情况等。此外,还应积极引入学生互评、多学科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校外专业人士评价等多样的评价模式,以此来更好地反馈五育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推进情况和学生成长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路径。

总之,在新时期,积极围绕五育融合理念来进行优化改革,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对此,我们应当深刻把握五育融合的内涵意义,积极通过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师资共建、课程创新、评价改革等多元路径,打造基于五育融合的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新样态,以此来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他们在未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 范世鹏 .“五育”融合背景下体育类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J].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13):186-189+198.

[2] 王钰 , 郭飙 .“双减”政策下体育社团推进体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J]. 体育世界 ,2024,(02):21-23

本课题是市教育科学规划2025 年度课题

课题题目:五育并举视角下学校体育社团体教融合实践的路径与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