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

作者

佐家文

牡丹江市第十五中学 157000

引言

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和个人有意义的项目来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内外都以学生为主导,借助设置有意义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时候展开深入学习并付诸实践,取得成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更加看重学生在实际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应用,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养成,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育的探索与尝试。

1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索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价值就是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状况,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整体提升。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单元为例,在制作“学校秋季运动会报纸”的任务设计中将消息、特写、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的学习融合到真实情境之中。学生要经历确定报道主题、采访运动员、撰写稿件、版面设计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在实践中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2 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挑战

2.1 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复杂度

将项目化学习引入语文课堂,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一个优质的项目设计,要教师准确把握住课程标准和教材核心,从中提炼出可以贯通于一单元甚至一学期的内容,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知识,并且把它们转化成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开放的驱动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课程的设计师、项目的管理者。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设下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控制动态的小组合作,使进度与课堂时间保持平衡,都需要教师投入超出常规准备工作的精力和时间,其复杂度和把控度都有所上升。

2.2 传统评价体系的不适应性

项目化学习强调过程性、表现性、多元性,与传统的侧重纸笔测试、标准答案的语文评价体系存在天然的张力。项目成果多是开放性、多样性的,比如一份调查报告、一个话剧、一部微电影等,无法用单一的分数进行精准量化的。科学有效评价机制的建设,既要客观地考核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公平地反映学生在探究能力、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成长的情况,这是非常大的挑战。这需要教师设计包含量规、观察记录、小组互评、个人反思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方案,对教师的评价素养构成考验。

2.3 教学资源及时空条件的制约

项目式学习有效地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并且要有宽松的时间和空间环境。资源上要深入研究可能要查阅大量图书、访问网络数据库、进行校外的实地考察,因此对学校图书、信息设备以及社会资源整合有要求。且小组讨论、资料整理、成果制作等很多活动都需要延伸到课后,项目探究的连续性、深入性跟教学的课时安排和紧张的学习进度可能会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冲突,怎样保证学生的课余投入的有效性,怎样协调各个学科的任务,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安全、公正等问题,都是实践中的一个实际困难。

3 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与实践探索

3.1 以核心知识为纲,设计驱动性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开展项目化学习,首先需要明确以核心知识为纲,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可以参考夏雪梅等学者的研究,将项目化学习定义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以实现学习目标并产生公开成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要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知识,如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文化传承等,同时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点,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古诗词单元的时候,可以设计出“怎样用现代手段表现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这样的驱动性问题,促使学生利用创作短视频或者设计文创产品等途径,去探究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和魅力,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3.2 构建学习支架以支撑探究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单元为例,在采访这一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清单范例,让学生清楚采访的方向和重点,保证采访内容既全面又深入;进入到写作阶段之后,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体裁的范文,详细讲述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帮助学生领悟各种写作风格的特色和要求;而编辑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操作常用排版软件,使得文稿的格式做到规范而且美观。如学生在写消息稿时,教师就要特别强调消息稿的导语部分必须包含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保证消息稿的准确性、完整性;而在写特写类文章时,则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人物或者事件的特点,增加文章的感染力。教师借助这样的一种支架式的引导方式,在学生们遇到一些挑战时及时给予支持与协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尽可能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自主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3.3 多元评价融入过程与成长关注

建立一个贯通整个项目的多元评价体系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该体系应该克服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把评价融入每一个环节当中。在项目启动时,和学生一起解读评价量规以使他们明了预期和目标;过程中,利用观察记录表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在阶段性成果汇报的时候给出形成性反馈;终极展示的时候,用成果的质量和现场的答辩来综合评定。而且加入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策略以及团队贡献。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本身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

3.4 推动学科融合,拓宽语文学习边界

积极寻找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连接点,设计跨学科项目,能够极大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设计校园植物的数字化名片”这一项目为例,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植物说明文的写作、古诗词用典等方面,同时和生物学中的植物分类、信息技术中的图片排版以及二维码制作技术联系起来。语文在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上的功能在此类融通学习中得到最真实地呈现,学生在更加综合、接近现实世界的语境中使用语文,感受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实现素养的综合性升华。

结语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探索不仅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新活力、新生气,而且在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方面也显现出明显的优势。需要有更高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素养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教师,并给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真实的探究环境和学习空间。尽管在实行中面临着复杂程度很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不适应的传统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资源、空间、时间条件的局限性等诸多挑战,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这些问题,让项目化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出更加闪耀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林华.“基于项目化的学习”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J].知识窗(教师版),2024(11):50.

[2]王志军,王吉.大学生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4(3):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