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王梅
西宁市阳光小学
引言
教育现代化进程当中,传统文化要素渗入小学语文教学变得越发重要,近些年,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持续改进,慢慢加深同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深度,当下的教学操作里还存在不少急须处理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探究传统文化渗入课堂讲授的具体途径及实施策略,对于达成系统的传承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可以提升他们对国家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认知水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2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 深挖教材元素,充实学生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系统整合经典诗词、寓言故事、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人物等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究教材中所涵盖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加深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强大的文化基础,此时的教师需要围绕这些在教材上出现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结合具体教学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更加深入体会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既可以帮助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也能对学生精神层面起到良好的滋补作用,使其成为学生一生当中长期的助力,并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古诗文教学时,学生借助诗词所构建的文化意象,可以领悟到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特殊感悟与审美表现,进而全面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教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旨,再仔细分析诗句里的文化内涵,还要探究古代文人对于地理名称的文化阐释,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说,可以安排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联系瀑布的雄伟景象展开想象,分组探寻神话传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融入诗词营造出的奇幻境界,体会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及他的浪漫情怀,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又拓宽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层面。
2.2 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文化积累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方式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革。这促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始终聚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活动,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探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中的思想与情感,还能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拓宽视野,加强文化积累,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景阳冈》一文为例,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充分展现了语言运用的特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运用的特点。比如,文中涉及武松的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句子都有哪些?你能从中体会到武松怎样的性格?文中涉及细节描写的句子有哪些?具有怎样的作用?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时,除了语言和动作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描写武松打虎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演绎文本内容,并给予他们合理的评价,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些描写方式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欣赏与武松相关的其他章节,以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激发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
2.3 组织实践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属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划各种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比如中秋赏月、民间故事讲述之类的,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以及神话意蕴,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到了春节的时候,就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春联创作与张贴活动,这样有助于他们全方位掌握春联的文化意义,艺术特色以及民俗价值。 这类实践教学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情感联系,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开展手工艺术课程的时候,可以安排剪纸创作实训,促使学生细致探究剪纸的历史发展脉络,技法特色以及文化含义,而在雕塑类课程当中,则可安排泥塑体验环节,助力学生全面把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步骤和艺术规律,从而更真切地领略传统工艺的特别之处。
结语
传统文化要素渗入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践行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责任,一线教师要努力去寻找并且创建传统文化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机制,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认知特征来制订文化教育计划,营造浸润式教学环境,创建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平台,传统文化进课堂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任务,要依靠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一同推动,不断深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给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改进,这项教育举措所取得的成效将会逐渐浮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永月 . 红色教育,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J]. 小学阅读指南( 高年级版 ),2024(S1):35 - 37.
[2]喻炜炜. 浸润红色教育,丰盈语文课堂[J].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4(S1):48 - 50.
[3] 施畅 . 追寻红色记忆,点亮语文课堂 [J]. 小学阅读指南 ( 高年级版 ),2024(S1):51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