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实施

作者

郭晓娟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 362100

一、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引。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实践性作业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逐渐受到关注。当前,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并有效实施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成为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存在诸多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的问题。其一,作业形式单一,多以书面习题、背诵默写为主,缺乏实践性与互动性,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其二,作业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多采用“一刀切”模式,未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分层设计,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不利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其三,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过于侧重课本知识的重复巩固,未能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场景结合,难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其四,作业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对错评判为主,忽视对学生作业过程中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的关注,无法全面反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三、实施策略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需紧密结合课文内容,从语言运用、思维锻炼、审美培养、文化传承等角度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作业。以下结合初中语文经典课文,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助力实践性作业有效落地。

(一)立足文本场景,设计语言运用实践任务

以课文为依托,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场景与语言元素,设计语言运用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锻炼语言表达与建构能力。教学朱自清的《春》后,可设计“春日场景描述实践”作业。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经典语句,分析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随后,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或社区,实地观察春日景象,记录自己眼中的春日元素,如新发的嫩芽、绽放的花朵、行人的春日活动等。接着,要求学生模仿《春》的语言风格,撰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春日观察日记,需融入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并突出自己的独特发现。最后,开展班级“春日分享会”,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日记,分享观察心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语言表达的优点与可改进之处。

(二)围绕文本冲突,开展思维探究实践活动

针对课文中的矛盾冲突、疑问点,设计思维探究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辩论等方式,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可设计“文本矛盾探究实践”作业。第一步,提出核心探究问题:“皇帝明知自己未穿衣服,为何仍坚持游行?”“大臣们为何纷纷隐瞒真相?”,将学生分为 4-5 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第二步,要求小组结合课文内容,梳理相关情节细节,如皇帝的性格特点、大臣的心理活动、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等,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童话创作的时代背景,为探究提供支撑。第三步,各小组开展内部讨论,整合观点,形成探究报告,报告需包含问题分析、论据支撑、结论总结三部分。第四步,组织班级探究成果展示会,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与补充,引发思维碰撞。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更能在探究与辩论中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

(三)挖掘文本美感,组织审美体验实践活动

结合课文中的自然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设计审美鉴赏与创造类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并尝试创造美。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后,可设计“诗歌审美与创作实践”作业。首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中,街灯与明星相互映衬的朦胧美,以及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随后,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如夜晚的城市、乡村的田野、校园的操场等,模仿《天上的街市》的诗歌结构与意境营造方式,创作一首短诗,字数不少于 8 行,需体现场景的独特美感与自己的情感寄托。同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诗歌绘制插画,将诗歌的文字美转化为视觉美。完成后,在班级设立“诗歌与插画展示区”,让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并投票选出“最佳意境诗歌”“最佳创意插画”。

(四)结合文本文化,开展文化传承实践任务

从课文中挖掘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文化传承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后,可设计“诗歌文化探究与分享实践”作业。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背景:安史之乱前后,李龟年的境遇变化与唐朝社会的兴衰,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时代沧桑与人生感慨。随后,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与诗歌相关的文化元素,如盛唐时期的音乐文化(李龟年的音乐成就、当时的音乐形式)、诗歌中体现的友情文化、杜甫诗歌的“诗史”特点等。各小组可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观看相关纪录片、采访历史老师等方式收集信息,整理成文化探究手册,手册需包含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小组感悟三部分。之后,组织“盛唐文化分享会”,各小组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如播放盛唐音乐片段、讲解李龟年的故事、分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等。最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文化感悟,谈谈对盛唐文化的认识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通过这一实践,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是连接语文课堂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立足文本设计多样化实践任务,能让作业不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成为学生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有效载体。未来,初中语文教师需持续探索实践性作业的创新形式与实施方法,让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2024(1):25-29.

[2] 陈明远。初中语文课文在实践性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41-45.

[3] 李红梅。初中语文实践性作业实施路径与评价方式 [J]. 语文建设,2024(2):38-42.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 第二批 ) 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与实施探究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 HA14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