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素养培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杨茜茜
江油市长城实验学校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填鸭式”讲解,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阅读方法单一,学生缺乏深度思考与批判能力;阅读与写作割裂,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阅读成为“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中,能否唤起学生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情境设计扮演着关键角色。初中语文课本包含的文章常常蕴藏着饱满情绪与鲜活画面,教师把文字转变为可触摸的景象、可融入的感受,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便能快速消减,主动阅读的意愿得以点燃。以《社戏》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先展示一段描绘江南水乡风貌的短片,笛声悠扬、流水淙淙交织其中,“月夜行船”的氛围自然呈现。接着请学生合上双眼,设想自己就在那艘乌篷船里,微风轻拂脸颊,豆麦的清香若有若无。学生意识沉浸于此状态后,抛出问题:“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此刻最盼望什么?”借助情境的浸染,学生不仅能迅捷把握课文中“我”对社戏的期盼,更能触碰到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这种贴近真实的阅读感受,其引发的共鸣效果远强于孤立地解释词语或段落含义。教师还能借助角色代入、课堂争鸣等形式深化情境体验。讲授《我的母亲》时,安排学生分组模拟“母亲”与“我”的互动,通过对话再现文中“母亲”既严格约束又悄然呵护的矛盾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度体察角色内心世界,理解“严”与“爱”如何糅合统一,文本的核心意蕴因此获得更深刻的体认。这种在实践中领悟的方法,不仅令阅读过程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也有效培育了学生的同理心与独立思辨的素养。
二、分层指导,优化方法:让阅读成为“科学训练”
阅读素养提升的核心在于方法掌握。学生阅读基础与思维习惯存在差异,单一教学方式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或需求未满足。分层指导因此成为优化阅读方法的关键路径。阅读层次划分依据能力差异进行。基础薄弱学生群体,侧重引入精读训练。此类聚焦性实践从字词理解、段落划分入手,目标在于培养读通与读懂的基本能力。《春》的教学提供了例证,逐句分析是常用手段。引导学生关注“春草图”“春花图”中的修辞手法具有典型性。“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句,比喻与排比结合运用,生动效果明显展现了春花绚烂特质。精读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析修辞等基础技巧,这些技巧构成后续文本深入理解的必要基础。中等水平学生群体,训练重点转向略读与跳读。快速提取信息能力是主要培养目标。新闻类文本讲解时,限时阅读是有效方法。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符号标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随后概括文章主旨。此类训练的价值在于适应信息爆炸环境,面对海量文本,学生能够筛选关键内容。能力较强学生群体,教学引入批判性阅读与比较阅读。以《故乡》为例,引导学生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变化。思考方向可指向社会环境如何改变人物命运。结合鲁迅其他作品如《孔乙己》进行分析也是一种途径,分析焦点可放在其对“看客文化”的批判层面,借此体会作品的思想深度。批判性阅读促使学生突破文本表层,独立见解逐步形成。比较阅读则拓宽了视野,对作家风格或时代特征的理解借此深化。
三、读写融合,深化素养:让阅读成为“创造表达”
语文能力的核心素养深化,关键在于促成阅读与写作的实质性融合,让“创造表达”成为阅读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视作“双翼”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其内在关联常被传统教学实践所割裂。此种割裂直接导致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经历大量阅读,书面产出质量却难获提升。根本原因在于,文本理解依赖阅读吸收,思想传递依靠写作释放,二者深度整合方为知识内化迁移、阅读素养真实提升的唯一路径。达成“读写融合”的核心原则在于落实“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具体操作可见于《岳阳楼记》教学后的实践设计。引导学生模仿该文“先抑后扬”的篇章组织方式,完成关于家乡景物的短篇习作,要求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段。此过程迫使学生重新审视原文,仔细揣摩其语言特质与表达技艺,由此强化对文本的认知深度。此类“模仿式写作”不仅锤炼语言运用能力,更驱动学生主动回溯阅读材料,切实达成“读写双向促进”的目标。更进一步,可借助“创意写作”任务激发想象与创造潜能。如《岳阳楼记》讲解结束后,布置题目“假如我穿越时空,与范仲淹共赏岳阳楼之景”,要求学生续写一段经历与感悟。可能的创作方向多样:或被洞庭湖的壮阔景色所震撼,与范仲淹产生强烈共鸣;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与范仲淹探讨“先忧后乐”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无论何种构思,学生必须透彻解析原文主旨(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融入个人价值判断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能力时,他们便能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汲取知识的养分,塑造健全的人格,为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袁春 .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语文作业诊断与精准作业设计研究调查问卷分析 [J]. 语文教育研究 , 2025,(01): 111-114.
[2] 陈成 . 家国情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5,(07):66-68.
[3] 卢雅 . 品味经典文学文本,回归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J]. 嘉应文学 , 2025,(14): 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