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革命文化”主题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龚正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幸福路中学
引言
近年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坚持五育融合”“加强革命文化教育” 的要求,将革命文化作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历史思维的核心载体,同时推动学科教学从 “知识传授” 向 “综合素养培育” 转型,然而,当前初中历史革命文化主题教学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一、五育融合:初中历史“革命文化”主题情境教学的时代背景与价值探寻
(一)时代浪潮:五育融合理念的兴起与教育新趋势
五育融合并非简单的教育概念叠加,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兴起有着深刻的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逻辑 [1]。从政策维度看,2019 年《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 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将“坚持五育融合”作为重要教学理念,要求学科教学打破壁垒,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推动其从“理念倡导”走向“实践探索”。
(二)历史使命:“革命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与文化成果,涵盖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历史遗迹等核心要素,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传递”,更在于“精神滋养”与“价值引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
二、策略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初中历史“革命文化”主题情境教学的多元路径
(一)德育铸魂:以“革命文化”情境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与品德修养
从理论层面看,德育铸魂的核心是将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精神、责任担当”等价值内核,通过情境转化为学生可共情的情感体验与可认同的价值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单纯的理论说教难以引发深度共鸣,而革命文化情境恰好为德育提供了“历史现场”,让学生在“代入式体验”中理解革命精神的内涵,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德育闭环。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时,可创设“重回辛亥革命现场”的情境。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置身”于1911 年武昌起义的街头,看到革命党人奋不顾身地与清军战斗,听到民众们激动地讨论着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诉求。
(二)智育启思:借“革命文化”情境启迪学生历史思维与智慧
智育启思的理论核心是“以情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革命文化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2]。革命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细节与逻辑线索,为学生搭建了“从史实到思维”的探究桥梁,避免智育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教学七年级下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内容时,设置“重走长征路”的情境任务。教师将班级学生分组,每组发放长征路线图、不同阶段的史料。要求小组合作,结合史料分析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这些困难中做出正确决策,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三)体育强身:融“革命文化”情境增强学生意志与身体素质
体育强身的理论逻辑是“将革命文化中的‘意志品质’与体育的‘体能训练’相结合”,突破传统体育“单纯练体能”的局限,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增强身体素质,又感悟革命精神中的“坚韧、团结、拼搏”。革命历史中诸多事件本身蕴含“体力付出与意志考验”的特质,为体育与革命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天然纽带。结合七年级上册“五四运动”的教学,开展“五四运动精神接力跑”活动。在校园内设置模拟的“五四运动”历史场景打卡点,如“火烧赵家楼”“街头演讲”等。通过这种融合革命文化情境的体育活动,学生在奔跑中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坚毅意志,有助于培养自身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美育润心:用“革命文化”情境陶冶学生审美与情感体验
美育润心的理论依据是“革命文化中蕴含独特的‘红色审美’”,即革命文化通过美术、音乐、文学等载体,展现“刚健、豪迈、团结”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 [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美育,需通过情境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在欣赏革命文化艺术作品时,既提升审美能力,又产生情感共鸣。教学七年级下册“抗日战争”中“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内容时,创设“《黄河大合唱》音乐赏析会”情境。教师先播放《黄河大合唱》的经典选段,同时展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美术作品,如反映黄河两岸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油画。
(五)劳育践行:引“革命文化”情境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实践能力
劳育践行的理论核心是“革命文化中蕴含‘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如革命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等史实,展现了劳动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劳育,需通过“模拟劳动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既培养实践能力,又理解“劳动光荣、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七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中,创设“模拟创办民族工业”的情境。通过这样的劳动实践情境,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劳动观念与实践能力,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近代民族企业家在民族危亡时刻,实业救国的艰辛与担当。
总结
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主题情境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上,可丰富历史学科与五育融合的交叉研究,为革命文化教学提供系统的策略框架;实践上,能破解当前教学困境,通过具象化情境让学生 “走进” 革命历史,在体验中理解革命精神,同时实现五育素养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冬丽 .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为例 [J]. 云南教育 ( 中学教师 ), 2025(Z1).
[2] 田园 . 宋代茶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J].黑龙江教育 ( 教育与教学 ), 2025(2):75-78.
[3] 全雪萍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5(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