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特融合背景下视障儿童亲子体育游戏资源开发初探

作者

叶宇鹏

广州市启明学校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当前融合教育背景

多年来,特殊少年儿童一般都到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与康复,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融合教育成为特殊少年儿童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育安置选项。融合教育是指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有身心障碍的适龄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方式,普通学校接纳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有效融入普校的学习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而经过多年的努力,融合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并得到落实,通过众多文献研究以及交流会教研反映融合教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并得到茁壮成长。在智力、听力、视力等多种障碍的融合教育研究中,智力、听力障碍的融合教育研究程度相对较深入,但是视障类型融合教育的案例则相对较少,主要的原因是视障类型人数较少,随着融合教育的不断推广与深入,视障类的融合教育也显著重要。

2 视障儿童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的意义

视障儿童是儿童群体中特殊、不可或缺的一类,体育活动也是儿童身心发展重要途径,针对视障儿童的身心特点,亲子类的体育活动是视障儿童获得锻炼、交往等成长因素最必须的。以往的亲子类体育活动往往只是考虑视障儿童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形态改善等,忽略与普通人交往的社会功能。在普特融合背景下,促进视障儿童更好融入普通社会环境,体育是重要的社交手段,通过体育活动的相互合作、玩耍表现,使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拉进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化解隔阂。亲子类体育活动是融合教育的开端,视障儿童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家长、家人,合适的亲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家长更了解视障儿童,更能通过家长作为媒介让其他人知道合适视障儿童的体育活动,使视障儿童的社交互动圈子得到拓展。

二 问题的产生与剖析

1 视觉缺失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视力缺失导致无法准确、全面获知周围环境以及变化,害怕碰撞带来受伤,使多数视障儿童从小就有固坐、以身边范围活动为主的行为习惯,造成视障儿童从小比同龄人主动活动的频次少很多,从而导致身体的肌肉力量素质发展较同龄人弱;其次,缺失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动力,导致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也较同龄人差,加之久坐、缺乏对正确姿势的认识,多数视障儿童身体形态都有异于同龄人,不良身体姿势进一步影响运动表现,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视障儿童身体素质较同龄人落后。

2 缺乏对视障儿童身心特点的正确认识

根据与每届刚进园的家长(共 52 人)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对视障儿童对待的态度都是比较极端化,要么过份保护,要么听之任之,这些对待方法对视障儿童日后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往往害怕视障儿童碰撞、担心他们弄脏,导致过份保护就会事事包办,剥夺视障儿童得到锻炼的机会,听之任之就是完全“放手”,甚至有部分家长还会出现嫌弃的态度,这些错误的对待则会让视障儿童失去学习的机会。

3 合适的体育亲子活动资源严重缺乏

体育亲子活动资源包括方法、器材、场所等。简单的体育活动有具体的玩法,随着体育活动的复杂性加大、刺激性增强,体育活动更需要专门的器材与场所,但是不管是简单的类型还是复杂的、专门的体育亲子活动,都是针对普通人开展的,这些体育活动方法、器材是不能直接让视障儿童直接开展的,例如:乒乓球、足球。而先行合适视障儿童直接开展的体育活动种类与数量也不多,导致家长与视障儿童互动缺乏可选择性,使视障儿童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社交的机会较少。

三 设定的原则

1 可行性

亲子体育活动有着多种多样,也能很好地吸引家长与孩子一同互动参与,不仅能增强双方的身体素质,更能促进两者之间的彼此关系,但是大多数的亲子体育活动都需要双方通过视觉参与来实现互动,而且更多的亲子体育游戏的节奏快、强调反应与互动合作,这些特点导致视障儿童无法直接参与,若直接将一般的亲子体育游戏拿来开展,对视障儿童是很难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可能带来伤害。因此,对于一般的亲子体育游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运用视觉为首要,如果不能直接采用,应对亲子体育游戏参与方式、规则等进行修改,根据视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调动视障儿童的优势器官(听觉、触觉)来参与亲子体育游戏;其次应参考参与者的实际年龄与认知水平,避免游戏的方式过于复杂与增加参与的难度。

2 适应性

根据视障残疾的定义与分级,视力障碍并不是完全看不见任何东西,有一部分视障人士为低视力(还能看得见东西),而全盲人士还有部分是具有光感的。因此,在设计或修改亲子体育游戏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参与者的视力情况,不仅能让参与者更好参与,还能通过有针对性的亲子体育游戏来训练低视力者的剩余视力,用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利用视觉的技巧。其次,根据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如:听觉输入、以手代目、实物认识等,将常用的器材进行一定适应性修改,如在球中增加响铃、在注意区域用黄线标示等。再次,创设融合亲子体育活动,不只是考虑视障儿童的共融性,也要考虑普通人的参与性,过份的依靠听觉或者触觉的互动,往往让普通人觉得乏味,时间长后就会觉得无聊而不参与,可以让普通人戴上眼罩来模拟视障人士一同参与等方法来增强游戏的适应性。

3 共同参与

由于视障儿童的被动性较强与经历的欠缺,无法自主与别人进行互动,亲子体育游戏需要家长参与、带领、组织下才能有效开展,家长在整个活动过程起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应对视障儿童的视力情况、爱好、习惯有一定了解,并能根据起的实际能力在空余时间与视障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如:克服行前恐惧心理可以采用:大脚带小脚;训练听觉与触觉反应可以采用:听信号躲避打手。同时,家长也是视障儿童拓展社交圈子的重要媒介,通过家长的示范,可以让其他家人、朋友与视障儿童进行亲子体育游戏互动,进一步促进视障儿童有效融合到正常社交活动中。

4 循序渐进

融合性亲子体育游戏不应简单只停留在简单开展、种类单一,更应该根据视障儿童的认知情况与实际能力相匹配,幼儿园阶段的亲子体育游戏显然不合适在小学高年级开展,为了更好促进视障儿童和其他参与者主动开展与参与,所设计的游戏难度应该逐步提高,难度可以包括:时长、参与的方式、器材、场地等,随着视障儿童的能力不断发展,在设计游戏时,可以让适当增加活动的总时长、活动的规则与难度适当增加、可以增加运动多种器材、场地也可以进一步拓宽,使难度与能力相适应,亲子体育活动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刺激中呈现渐进式递进,让亲子游戏更好地发展视障儿童的实际能力。

四 开展的途径与方法

1 家长观念的改变

视障儿童由于视力受损,很少机会主动走到户外或者主动寻找同龄人互动,而视障儿童接触最多的也是自己的家长,因此融合教育背景下,视障儿童家长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育儿观念就深刻影响着视障儿童能否参与亲子体育活动,甚至是融合性的亲子体育活动。研究已经表明,过份的保护与忽视冷漠对待,对儿童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视障儿童家长应该有“普通对待,正确帮助”的育儿观念,视障儿童在年龄小时,最信任的就是家长,与之互动性也是最强的,行为规范等的养成,只有家长通过有效的亲子体育活动而逐步实现,而在课余时间、居家期间,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零碎的时间实现一些简单的可操作的亲子活动,在空间小的地方,开展以双方肢体共同接触互动的亲子体育活动,可以让视障儿童更加安心去活动,通过体育活动让家长也感受到视障儿童也其他儿童一样,也能进行很好的活动,可以进一步提升亲子关系。

2 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在融合背景下,视障儿童在普通人群中学习生活,更多是与普通人进行互动,亲子体育活动不仅锻炼视障儿童,让其逐步掌握运动技能、了解并遵守规则、知晓人际交往的技巧。在此过程前,家长要做好策划者的角色,将体育游戏适应化,即结合体育游戏本身的特点,尽量让视障儿童运用听觉、触觉、剩余视觉等多感官进行参与;其次家长作为鼓励者,从旁也要鼓励视障儿童走到普通人群中,不在乎游戏的得失。家长作为示范者、参与者,通过自身的示范,消除其他人对视障儿童的疑累,融合性的亲子体育活动不只是局限与视障儿童与其家长,也可以让其他普通人一同来参与,通过这类的活动互动,让普通人更好了解视障人士的困难,更好正确帮助他们。

3 评估、记录推进视障儿童更好参与体育游戏

评估是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优势与待强化,所有的视障儿童都有着不一的特点,视觉是其中一样不同,再者就是认知、参与运动等方式,有些可能首先运用听觉,有些会运用触觉,因此,在创造合适的体育游戏前,对每位视障儿童充分了解是十分必须的,也是创设体育游戏合理性的依据。其次做好每次参与体育游戏进步之处,记录形成成长曲线,了解每次视障儿童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是心理原因、对活动方式不清楚、体育游戏的方法不合适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充分了解不足之处,通过后期的改进与增强,使视障儿童参与体育游戏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视障儿童的经验累积与能力的增强,造成逐步提高体育亲子活动难度,进而拉进与普通儿童的差距。最后是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年龄特点,合适视障儿童的体育游戏资源库。

4 定期组织亲子体育活动与比赛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学、练、赛”的要求,首先组织班级之间的比赛,让家长与视障儿童对比赛有初步的认识与体会,再通过组织校级的运动会,使家长与视障儿童更好地通过课余时间去锻炼,让亲子体育活动得到质量提升,最后通过社区组织融合亲子体育运动会,通过运动会的经历,让视障儿童更好感知世界并得到适当的锻炼,并逐步明白运动会中获得的进步,促使视障儿童形成“学、练、赛”的良好体育锻炼循环。使视障儿童更好走进社区,通过设定合适的体育比赛项目,家庭为单位进行比赛,促使普通家庭、视障儿童家庭互相认识、了解,最终实现社会共融、终身体育的目标。

多年的融合教育经验反应各类障碍儿童越早参与融合教育,其融合程度更高、参与更加容易,反之就较为困难。而体育游戏则是拉进人与人之间最为直接的方式。由于有障碍的儿童在交往、参与体育游戏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家长是视障儿童最为信任与熟悉的人,亲子体育游戏就是视障儿童参与体育游戏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经验的累积,家长应由策划者与参与者的角色逐渐转化为组织者与协调者,让视障儿童更多与普通儿童共同参与适应性的体育游戏。通过不断参与、交往,使视障儿童不再困在家中,做到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 . 特殊教育辞典 ( 第 3 版 ).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4.10

[2] 梁文茜 . 探究家园合作在幼儿园融合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 当代家庭教育 .2025-02-23

[3] 闫露露. 走向共同生活的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 现代特殊教育.2024-12-10

[4] 金平  杨希洁  王红霞. 融合教育视域下特殊学生的家校社协同及其体系与机制构建 . 教育科学研究 .2024-12-10

[5] 谢钰涵. 社区支持:推动融合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现代特殊教育.2024-07-10

[6] 张新安. 发挥家庭体育优势奠定终身体育基础[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5) :58.

[7] 焦友吉 . 对我国发展家庭体育的意义的思考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 (4):50 .

本文系 2023 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教育科研一般项目)“普特园际合作下共建主题游戏课程研究”(2023YQJK0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