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灿莲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放牛场完小

核心素养导向下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面临由“知识传授”到“能力素养的培养”的变革需求。小学生处在语言感知,思维发展以及情感体验等关键阶段,阅读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成效。所以,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和实践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思维导图工具构建文本逻辑脉络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主动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建构课文逻辑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督促学生积极梳理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结构、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继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提炼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并巧妙地将这些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1]。

以《将相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建构课文逻辑脉络。初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确定了课文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廉颇及围绕这两个人发生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 3 个故事的主人公。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将相和”这一核心话题,绘制一张含有三大支脉的思维导图,并在每一个支脉下面又细分了一些和故事有关的关键词或者词组,比如“完璧归赵”下面的“和氏璧”“秦王”“蔺相如智勇”。绘制时,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取关键信息、试图用文字归纳。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清楚地掌握文章结构和脉络,又可以在画思维导图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比较不同故事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批注式阅读法培育深度解析能力

批注式阅读法作为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之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质疑和探索,并以批注形式记录阅读感受,理解和质疑。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要积极指导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培养其深度解析能力。教师需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批注,包括批注的位置、内容与形式等,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验与知识背景进行个性化批注。

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法来培育深度解析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们介绍了批注式读书方法的基本程序和注意要点,并鼓励他们一边读一边批,把感受,质疑和想法记录下来。当学生在阅读时,他们可能会对文章中的某些句子产生疑惑,例如“少年智,则国智也”中的“智”字应该如何解读?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情境和个人经验猜测和讲解,旁加注释。与此同时,学生可能会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产生共鸣或不同意见,例如“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加以说明,在正文中的对应位置加以注释。读到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享各自的批注,互相启发和参考,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感受。这样学生既可以促进深度解析,又可以在批注中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项目学习法驱动跨文本整合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采用项目学习法,是有效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跨文本融合的策略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某一核心主题或者问题,指导学生选择若干相关课文进行阅读和解析,并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对课题产生整体认识和独到见解 [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为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促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资源和引导[3]。

以“英雄人物”主题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从军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等多篇课文,围绕“英雄的定义与表现”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项目学习。学生需要自主阅读,找出文中英雄人物的主要事情和精神特点,比如《从军行》里边疆战士的勇敢,《青山处处埋忠骨》里毛主席的深明大义,《军神》里刘伯承的坚强。接着,学生可以分组,对不同课文进行整合研究,通过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总结出英雄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对“英雄”的多方面理解。在项目展示的时候,学生可以用做 PPT、画思维导图、写剧本并表演等方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展示出来。这样学习,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整合不同课文时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养。

四、结语

在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创新实践探索时,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建构文本逻辑脉络和批注式阅读法,培养深度解析能力,项目学习法推动跨文本整合探究等创新手段,在不同层面上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为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知识传授到能力素养培养的转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亦君 . 巧意点拨:小学语文创新阅读方法[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4,(13):157-159.

[2] 李萍 . 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03):55-57.

[3]杨永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4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