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赵闪艳

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不仅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兴趣引导、方法训练、习惯培养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是一套紧密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场景,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一、筑牢根基:从字词认知迈向语义领悟

(一)创新字词教学,融入真实语境

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摒弃传统机械记忆模式,积极推行语境识字法。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在课文段落里圈出生字词后,鼓励他们通过组词、造句,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场景等方式,深入理解字词的含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借助绘本、插图等直观素材,将抽象的词语具象化,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建立起字词与实际事物的联系。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近义词、反义词,构建系统的词汇网络,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与记忆。

此外,在句子分析环节,适时渗透语法知识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讲解主谓宾等基本句式,以及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句子的魅力。

(二)优化朗读训练,实现情感升华

循序渐进制定分层朗读任务,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可组织分角色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感受不同角色的语气特点。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应注重默读技巧的培养,在默读时学会标注关键词;朗读时,通过对重音、停顿的巧妙处理,准确传达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为了持续提升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朗读存折”激励法。家长记录学生每日的朗读时长,学生凭借累计的积分,可兑换班级“故事大王”分享会的参与机会,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朗读热情。

二、策略引领:授予学生阅读的“金钥匙”

(一)精读课堂:培育深度理解能力

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三步提问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课前,鼓励学生依据课题大胆提问。以《草船借箭》为例,学生可能会提出 “草船怎么借箭?谁借谁的箭?”等问题,带着这些疑问阅读课文,能够增强阅读的目的性。

课中,针对具体段落展开提问,有助于学生剖析文章细节。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鲁肃帮忙?”以此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

课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学完《慈母情深》后,让学生思考“你的妈妈为你做过哪些感动的事?”使学生在情感的触动中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二)泛读课堂:提升信息抓取速度

在泛读课上,教师可设计“信息检索游戏”,提升学生的信息抓取能力。在短篇阅读材料中设置明确任务,如找出文中的时间、地点,以及主人公的行为等关键信息,让学生用荧光笔快速圈画,以此训练“扫读”技巧。

“限时阅读挑战”也是提升泛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设定每分钟150 - 200 字的阅读速度标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递增。阅读完成后,要求学生用3 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

(三)启蒙批判性思维:从理解走向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提问“你觉得王戎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促使学生对王戎的行为进行分析与评价。

组织“小小辩论会”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如《陶罐和铁罐》中“谦虚重要还是自信重要?”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子作为“论据”,在辩论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兴趣激发: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热切期待

(一)打造沉浸式阅读场景

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对“班级图书角”进行活化升级。鼓励学生自带优质书籍与同伴分享,设置“本周推荐员”,让推荐员用便签写下详细的“推荐理由”,并贴在书皮上,吸引其他同学阅读。

“故事剧场”体验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选择如《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等适合改编的课文,让学生自主设计台词、制作道具,将课文搬上 “舞台”。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角色的心理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促进阅读与表达融合

在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通过小练笔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低年级学生在读完《树和喜鹊》后,可尝试写“我的好朋友”,用“因为…… 所以……”句式进行表达;高年级学生读完《少年闰土》后,写“我的拿手好戏”,模仿文中“雪地捕鸟”的动作描写,将阅读所学转化为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撰写“阅读日记”,记录阅读感悟。为降低写作难度,可采用 “图文结合”的形式,即用“简洁画面 + 一句话感受 + 一句话疑问”。例如,读完《司马光》后,学生可画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写下“我觉得他很勇敢”的感受,以及“为什么其他小朋友跑去找大人呢?”这样的疑问,在记录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四、家校携手:构建全方位“阅读生态圈”

(一)给予亲子阅读专业指导

学校应制定分年级的“家庭阅读指南”,为家长提供科学的阅读指导。低年级阶段,建议家长陪读时多提问,如“这幅图讲了什么”,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高年级阶段,则鼓励孩子给家长“讲书”,锻炼孩子的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亲子共读记录卡”,记录每天15 - 30 分钟的亲子阅读时光。家长在记录卡上写下“今天孩子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教师定期对记录卡进行点评,给予家长和孩子及时的反馈与鼓励。

(二)实施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使用“阅读成长档案”,收集学生的批注、思维导图、读书小报等阅读过程中的成果,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展“阅读之星”评选活动,从“阅读量”“思考深度”“分享积极性” 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为评选出的“阅读之星”颁发奖状,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热情。

五、精准施教:遵循规律,关注个体差异

(一)实施分层指导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指导。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简短的对话式文本,如儿歌、对话体故事等作为阅读材料,从易到难,逐步提升阅读难度;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如同一主题的不同版本故事,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拓宽阅读视野。

(二)避免过度解读文本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渗透阅读策略。低年级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避免过度分析文本;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渗透阅读策略,但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例如,将“象征手法”表述为“用某样东西代表一种品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朗读课文时,投入饱满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展示阅读思考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老师也在认真读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通过以上系统、全面的教学方法,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思考—表达—创造”的循环中不断进步,逐步实现从“学会阅读”到“爱上阅读”的华丽转身,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