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理念的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创新研究
吕晓娟
东阳市白云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学生整体认知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其成效深远地影响着儿童未来的学习能力。单纯依赖记忆与书写的教学路径,往往难以充分激发幼童的学习天性,因为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象形美感与音韵节奏在单一维度的讲授中极易被消解。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便承载着重构学习体验的使命,需要探索超越学科壁垒的整合路径,将识字过程升华为一场深刻的文化启蒙,为儿童构筑起一个立体且鲜活的语言世界。
一、字画同源,融美术以赏其形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体系的典型代表,其形体结构蕴含着深厚的视觉美学价值,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美术元素,实质上是对汉字本源特征的回归与发掘,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中的点画之美、结构之美与布局之美,使识字过程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以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建构。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这一组汉字时,教师可以从图画入手,让学生先看一组没有文字标签的简笔图:一座山、一棵树、一弯水、一团火、一块石头,并提出问题“你觉得分别像哪种自然事物?”当学生的理解初步建立后,教师可以出示甲骨文或金文的字形演变图,展示古人如何用绘画的方式构字,让学生猜一猜哪一部分是“水”,哪一笔是“火苗跳起来的样子”,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将抽象的部首偏旁具体化,从而缩小感知距离。到了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再鼓励学生尝试用画笔去仿写这些字,用蜡笔画出与字义匹配的图景,比如将“火”画成橘红色火焰,再把规范汉字写在画中空白处,这种方式比直接抄写更能激发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的兴趣。在图与字之间来回切换之后,教师再组织规范书写环节,此时学生对“木”中一横一竖所代表的“树干和枝丫”已有感性认识,对“水”字三点水的结构也更容易识记,使得书写练习变得有趣而具体。
二、律动成章,合音乐以感其韵
汉字的音韵系统与音乐的节奏韵律存在内在的契合性,教师将音乐元素融入识字教学,本质上是对汉语声韵特征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运用,这种方式不仅符合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够激活其听觉记忆系统,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完成对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把握,从而实现识字效率的提升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姓氏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节拍游戏,一边拍手一边吟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促使学生用身体感受语言节奏,当学生逐渐感到熟悉时,再加入鼓点或节奏铃增加感官刺激,这样能够帮助他们通过动作加强对字词的记忆。熟练之后,教师再鼓励他们站起来自由创编动作,如“赵”拍腿一下,“李”转圈一下,把动作与每个姓氏形成一一对应,而这些细节上的配对会促使学生在记字时形成更牢固的记忆联结。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播放不同曲风的伴奏,如轻快风格、民间节奏或电子节拍,引导学生在变化的音乐背景中尝试不同的节奏方式来带读这首歌,“让姓氏也跳起舞来”,这种音律迁移既丰富了听觉体验,也调动了学生们的表现力,使低年级识字课堂富有节奏同时略去乏味重复。
三、躬行实践,联劳动以悟其意
劳动教育与识字教学的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将汉字学习置于真实的劳动情境之中,也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汉字的意义内涵。例如,在教学《春夏秋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参与一组简化的劳动体验活动,如在指定区域各自完成分类任务,把落叶分开放入篮中、用水壶浇灌小盆栽或用折纸做雪花,通过这些不同季节特点的任务,不直接讲字,却让“春夏秋冬”这几个汉字所代表的意义渗透入学生的体验中。完成任务后,教师带学生回到教室集中观察教材插图,再板书四个季节字,请学生思考“你刚才做的动作和哪个字最搭?为什么这样感觉?”促使学生用字词表达体验,用文字解释行为,从而激活学生对汉字语义的真实印象,当学生说出“我一看到‘秋’字就想到我们刚才扫落叶,我在风里跑来跑去,叶子一直掉”,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带他们写下“秋”字的位置、结构和书写要点,把形和意统一装进体验中。写完字后,教师再请学生在字旁画出刚才自己的活动场景,让字义与画面再次连接,使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进心里,进而达成识字的目的。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美术赏析、音乐律动与劳动体验等,既拓展了学生的感知渠道,也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识字过程因多元融合而更具深度,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素养也得以同步提升。未来,教师在实践中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推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思宇 .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加油站”板块教学研究 [J]. 文科爱好者 ,2024,(06):117-119.
[2] 周策 , 张群 . 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方法研究 [C]//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 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二). 沂源县中庄镇中心小学 ;,2024:689-691.DOI:10.26914/c.cnkihy.2024.00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