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王秀珍 石永吉
吉林省德惠市五台乡中心小学
一、引言
童年是心理品质塑造的 “黄金期”,小学生的认知、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此阶段快速发展,形成初步可塑性人格。此阶段心理“敏感高、可塑性强”,积极环境培育抗挫力强的心理品质,负面因素叠加则易引发认知偏差。
当前社会节奏加快、教育竞争加剧,叠加家庭环境复杂化(单亲、留守儿童家庭增多)与校园生态多样化(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升级),不少小学生陷入困扰:学业压力致失眠、校园孤立致厌学、家庭矛盾致沉默寡言。这些问题若未疏导,可能演变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影响一生发展。据教育部报告,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上升,情绪、社交、学习压力相关问题占比超七成,拆解成因是精准施策的关键。
二、家庭因素:心理成长的“根基场”
家庭是小学生接触最早、停留最久的环境,教育方式、氛围与家长期待交织,奠定心理成长基础。
极端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两类极端方式易诱发问题。一是“包办式”溺爱:家长包揽穿衣、作业等事务,北京某小学调查显示,三年级近半数学生不会系鞋带、整理书桌。男孩小宇因母亲长期代查作业,学校要求独立完成后,不会判断对错、不敢问老师,成绩下滑,恐惧学习,出现“一提上学就肚子疼”的反应 。二是“高压式”严厉:家长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未达标则批评体罚。四川女生小敏,父亲要求考试必过 95 分,一次考 89 分仍被要求抄卷 10 遍并斥责“没用”,长期否定让她自卑,考高分也担忧“下次失败”,成绩下滑且沉默寡言。
家庭氛围与沟通的缺失:家庭和谐度决定心理安全感。父母长期争吵,8 岁男孩小辉因家中争执声,总怀疑 “是自己做错”,刻意讨好却自我否定;父母离异后,小浩随母生活,见同学被父亲接送就躲起来,拒绝母亲让“叔叔来家”的提议。此外,家长忙于工作,仅关注“作业、成绩”,孩子在校受委屈、遇困惑无处倾诉,长期积压封闭内心,遇压力易崩溃。
家长过高期望的心理重压:家长常将未实现梦想强加孩子,上海某小学超六成学生 “最怕让爸妈失望”。女孩小雨的母亲因未圆“钢琴梦”,强迫 5 岁的她每天练琴 2 小时,还报英语、奥数、舞蹈班,周末排满课程。小雨因疲劳晕倒,诊断为“神经衰弱”,醒来却问 “钢琴课没上完,妈妈会不会失望”,压力让她长期焦虑。
三、学校因素:心理塑造的“主阵地”
学校是小学生每日停留 6-8 小时的场所,教育模式、师生互动与校园氛围主导心理发展方向。
应试教育倾向下的 “重量轻质”:部分学校以升学率、平均分为核心,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软任务”:课程每周仅 1 节,常被主科挤占,内容枯燥。学生面对海量作业(写到深夜)、频繁考试(周测、月考、每日小测),成绩公开排名,老师“唯分数论”。五年级学生日记写“像没感情的学习机器,想生病逃学” 。长期高压致厌学,“考试焦虑” 成通病:有的考试前发烧、呕吐(考完自愈),有的因一次失利就认定“永远学不好” 。教师教育方式与态度的偏差。
教师缺乏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面对调皮学生,不查原因就当众批评“你影响全班”;面对落后生,冷嘲热讽“上课走神”“拖后腿”。内向男孩小轩因上课走神被批“没出息”,此后不敢举手、借“肚子疼”逃学 。教师 “偏爱优等生”,对落后生冷漠,让孩子感到不公,认为“只有成绩好才配被喜欢”,滋生自卑,抵触老师,形成恶性循环。
校园人际关系的隔阂与伤害:校园人际关系决定“心理归属感”。内向、落后或特殊家庭的孩子易被孤立:刚转学的女孩因带家乡口音被嘲,低头走路、不愿交流,甚至厌学;校园欺凌中,孩子被抢文具、辱骂却因怕报复不敢说,长期恐惧焦虑,成绩下滑 。师生间“不被信任”也引发隔阂,如孩子被误解偷东西,老师未听解释就批评,此后不再与老师沟通,变得敏感自卑。
四、社会因素:心理发展的“影响场”
社会大环境通过风气、信息传播、竞争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小学生心理。
不良社会风气的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攀比之风通过家庭渗透:家长说 “没钱没面子”“成绩好不如家境好”,或攀比“辅导班、名牌”。二年级男孩因母亲未买“限量版玩具”,哭闹“不给买就不是好儿子”,不愿上学怕被“看不起”;部分孩子为迎合攀比,说谎骗钱、嫉妒同学。
媒体与网络的双重性隐患:电视、短视频、网游充斥暴力、低俗、恐怖内容。小学生模仿力强,看暴力动画后模仿打人,刷短视频后学脏话 。网络虚拟性易致沉迷:有的每天玩游戏数小时,忘写作业、熬夜;有的在虚拟社交中轻信陌生人,泄露信息。过度沉迷让孩子脱离现实,变得孤僻,出现“离开手机就烦躁”的症状。
社会竞争的“超前传导”:社会“就业难、升学难” 引发家长焦虑,将压力转孩子,认为“从小拔尖才能立足”。家长纷纷“加码”:幼儿园报幼小衔接班,小学报满奥数、英语、特长班。某家长晒孩子日程表:早 7 点学英语,上午 9 点学奥数,下午 2 点学钢琴,晚上 6点学绘画,几乎无玩耍时间。“超前教育”让孩子超负荷,产生疲劳、抵触,甚至“装病”逃学。
五、个人因素:心理状态的“内核力”
小学生自身生理发育、认知水平与个性特质,决定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
生理发育的特殊性困扰:小学生从儿童期过渡到青春期早期,身体变化明显(身高激增、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变声)。因缺乏生理健康教育,孩子对变化困惑羞耻:四年级女孩乳房发育后,夏天不敢穿薄衣、体育课不敢跑跳,性格内向;部分孩子因“小个子”“戴眼镜”“常生病”自卑,担心被 “嫌弃”。
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困境:小学生大脑发育未成熟,认知片面。学习遇难题,不考虑 “题目难、没找对方法”,而认为“自己笨”,如一年级男孩因数学题常错,哭着说“我是笨蛋,不学数学了”,此后上课趴着不听;人际遇矛盾,要么吵架打架,要么逃避,小问题演大困扰。
个性特质的差异性表现:个性决定心理承受力:内向敏感的孩子不善表达,被误解偷橡皮的三年级女孩,因“怕被说斤斤计较”不敢辩解,每天偷偷哭、睡不好,成绩下滑;胆小的孩子面对新环境恐惧,刚转学不敢说话、上课不敢举手,长期紧张致自卑、社交恐惧;急躁冲动的孩子易情绪失控,游戏输了摔玩具、与同学矛盾就动手,遭孤立后觉得“没人喜欢” 。开朗乐观的孩子善调节,遇难题求助、遇矛盾沟通,心理承受力强。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大因素交织的结果:家庭“根基场” 奠定基础,学校“主阵地” 塑造方向,社会“影响场” 干扰状态,个人“内核力” 决定抗压能力。
改善需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会”协同体系:家长转变观念,摒弃极端方式,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沟通;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教师行为,化解人际矛盾;社会净化风气,加强媒体监管,缓解竞争压力。同时引导小学生通过生理健康教育、认知训练、个性引导增强韧性。多方协同,才能筑牢心理健康防线,让小学生在阳光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