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 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詹凡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2
一、引言
在“双碳”目标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凭借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优势,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面临技术瓶颈、成本较高、市场接受度有限等问题。科学评价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有助于精准把握发展现状与问题,制定针对性策略。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驱动力指标
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GDP)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对建筑的需求越大,越有可能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和对住房品质的追求,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对装配式建筑这种高品质建筑的需求。
人口因素:人口增长带来住房需求的增加,为装配式建筑提供了市场空间。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规模扩大,装配式建筑因其高效的建设方式更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技术创新:建筑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体现了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有利于推动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专利申请数量反映了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的成果,专利数量越多,说明该地区在装配式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越强。
2.2 压力指标
成本压力: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生产成本较高,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模具制作、工厂生产等环节的成本,过高的生产成本会影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竞争力。运输成本也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重要因素,预制构件体积大、重量重,运输过程中的费用较高,如果运输距离过长,会进一步增加成本。
技术压力: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实现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专业的协同设计,目前设计软件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效率和质量。连接技术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连接节点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性能,现有连接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连接强度不足、防水性能差等。
市场竞争压力:随着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市场份额争夺、价格竞争等压力。传统建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与新兴的装配式建筑企业竞争时可能处于劣势。
2.3 状态指标
产业规模:装配式建筑企业数量反映了该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主体的数量,企业数量越多,产业规模越大。装配式建筑产值体现了该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在经济上的贡献,是衡量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
技术成熟度:预制构件的标准化程度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装配化率是衡量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建筑中采用预制构件的比例,装配化率越高,说明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应用越成熟。
市场占有率: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反映了其在建筑市场中的普及程度,该比例越高,说明装配式建筑的市场接受度越高。市场销售额体现了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的实际销售情况,是市场占有率的直接体现。
2.4 影响指标
环境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明显少于传统建筑,减少建筑垃圾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装配式建筑通过采用节能灯具、保温材料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经济影响: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预制构件生产、建筑设备制造、物流运输等,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工厂生产工人、施工现场装配工人、技术研发人员等,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周期短,能够更快地为社会提供住房等建筑产品,满足社会对建筑的需求。装配式建筑通过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了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5 响应指标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的关于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规划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财政补贴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如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资金补贴、对装配式建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技术研发投入:企业在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资金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越多,越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研发人员数量是技术研发的重要保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为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提高了行业的人才储备水平。企业组织的针对员工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实证分析
3.1 数据收集及评价方法选择
选取某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数据,通过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调研等渠道收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维度的各项指标数据。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3.2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确定的权重,计算该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从评价结果来看,该地区在驱动力方面表现较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压力方面,成本压力和技术压力较为突出,对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状态指标显示该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但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还有提升空间;影响指标表明装配式建筑在环境和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响应指标方面,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不足。
四、结论
本文基于 DPSIR 模型构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某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DPSIR 模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复杂影响因素,从多个维度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科学认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连月 , 袁福伦 , 张艺潇 . 基于 DPSIR 模型的山东省建筑业绿色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4,38(06):39-44.DOI:10.13991/j.cnki.jem.2024.06.007.
[2] 李小玲, 刘凡菲.DPSIR 模型在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5,25(01):357-363.DOI:10.13637/j.issn.1009-6094.2024.0425.
[3] 高伟.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研究——以中山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改造工程为例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17):115-117.
[4] 李雅姗 , 周莹 . 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测度研究——基于 PMC-DPSIR 模型的实证分析 [J]. 工程经济 ,2024,34(07):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