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助文旅融合引领文物活化利用的研究

作者

马婷

白水县文物管理所 715600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文旅融合视角,探讨如何借助旅游产业赋能文物活化,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旨在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思路,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一、文物定义——融合发展的基础和纽带

根据定义,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结晶,承载着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涵盖不可移动与可移动文物两大类,这些珍贵遗存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物质见证。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交融为文物活化利用开辟了全新路径,不仅显著提升文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释放其社会效益,还能为旅游产业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使旅游体验全程浸润于文化内涵之中,进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激活广袤国土上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增强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2023 年 5 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该通知明确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核心骨架,围绕特定文化主题,串联整合相关资源形成的专题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建设工作聚焦五大核心任务:深入挖掘提炼游径主题内涵;科学规划释放文物资源潜力;创新方式做好价值阐释与展示;丰富游径的多元利用形式;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关系。特别强调,文物作为游径建设的核心要素,需建立动态更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放利用资源清单,将已具备开发条件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文物资源系统纳入,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我国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与政策指引[1]。

二、活化利用——高质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亦指出,国家鼓励在保障文物安全、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开展文物利用研究,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文化旅游产业中,文物旅游占据核心地位,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扩容与游客需求的个性化升级,文物活化利用迎来新契机。通过线下实景展示与线上数字化虚拟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文物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传播影响力,更能焕发全新生命力,实现社会价值增值。这种活化路径还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动态的高品质文旅产品,深度挖掘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文旅产品的创新迭代。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既能直观感受文物的美学魅力,又能深入解读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密码,为区域文旅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生态体系。在坚持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核心在于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精准阐释其价值体系并传承历史文脉。需以文旅产品开发为载体,系统解读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资源价值,提炼民族精神内核,生动展现其承载的文化根脉。这一过程旨在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通过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讲清文物所实证的中华文明特质与国家形象,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管理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创新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而文物管理创新则为这一进程提供持久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构建文化遗产协同治理新格局: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建立专项督察制度,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同时完善文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在文旅融合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发展、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而文物管理创新涵盖建立科学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激发文物旅游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赋能、完善文物保护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等多元维度。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部署了“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这一关键改革任务。2020 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此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进程。历经 3 年多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辽宁旅顺口军民融合、上海杨浦生活秀带、江苏苏州文物建筑、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延安革命文物等首批 6 个列入示范区创建名单的主体,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它们以锐意进取的精神、扎实稳健的行动,在文物保护利用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成功打造出科学保护的典范,形成了融合发展的示范模式,树立起文物治理的标杆形象。2024 年 1 月,国家文物局为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隆重授牌,这既是对其过往努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后续工作的有力鞭策。2024年3 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共计15 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新一批创建地区将在前一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思路创新、系统集成、深度融合、双向促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提升。

将“文物”纳入“交叉学科”门类,是新时代创新文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2022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及《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学位〔2022〕15 号),首次增设第 14 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该门类下设 7 个一级学科与 2 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文物”专业学位类别涵盖硕士、博士两个培养层次,标志着文物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革新。此举不仅完善了文物学科的学位培养体系,更将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着力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2]。

四、结语

文旅融合为文物活化利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理念,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向精细化、智慧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让文物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活的桥梁,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宝秀 . 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J]. 旅游学刊 ,2025,40(1):9-11

[2] 孙业红 .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文旅深度融合视角下文物活化利用与管理创新 [J]. 旅游学刊 ,2025,4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