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曾贵 谢丽萍
1.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市沙坪坝 400031 2.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市沙坪坝 401331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该区域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正不断深化和扩展,预计将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等教育兼具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双重属性,如何通过协同方式破除行政壁垒束缚,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校际互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一、新时代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国家战略驱动下的区域发展需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朝着这一目标奋进,其经济总量和创新能力均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战略定位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支撑创新驱动、服务产业升级、促进人才流动,以满足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普通高校数量较为丰富,2020 年普通高校数量 132 所[1],形成了覆盖理、工、文、管等多学科的高等教育体系,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学科重复建设、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制约了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
(二)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同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要求,“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重点,成渝两地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均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构建成渝高等教育联盟”的要求,是对落实高等教育资源跨域整合问题的具体体现;而借助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已经开展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教育协作机制也势在必行。
二、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双向影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这种不利条件会影响区域教育发展及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现存制约因素分析:从成渝两地体制机制看,两地分属不同行政辖区,导致学科布局、科研项目及人才政策缺乏统一规划,进而引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从资源配置来看,重庆主城区与成都高校集中优质资源,而周边城市高校在师资、科研经费上差距显著,形成‘核心—边缘’分化格局。从产教融合来看,高校与地方产业存在着“断层”现象,本应促进价值转化的科技创新成果多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未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双向协同的影响效应:就人才共育效应而言,通过跨校选课、联合培养等方式能够达到两地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提高两地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科研协同效应而言,依托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协同攻克,在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重大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就文化融合效应而言,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川渝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弘扬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时代精神重新涵养和发展巴蜀文化,凝练代表性的区域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优势。
三、新时代成渝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打造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汇聚两地高校精品课程、实验教学资源;搭建“成渝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共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系统;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川渝两地正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例如,川渝两地推动高校共建 3 个协同创新中心和 1 个重点实验室,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 个,加快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发机构。
(二)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建设成渝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由两地教育部门、高校代表、企业界人士共同构成,制定两地高校联合规划,统筹学科布局与资源配置,并建立年度联席会议制度。推行“政策协同清单”制度,明确两地在人才引进、科研奖励、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并协调形成统一支持政策。对两地联合开展跨区域培养的人才项目,给予专门经费补助。
(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相互依存,高校学科动态调整需紧随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此举极为必要且恰当。学科动态调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立足大局、谋划全局、顺应潮流、根据自身发展规律顺势而为 [2]。要瞄准产业需求和专业需求,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高校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紧跟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引导高校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紧缺专业学科。成渝地区已获批 5 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校与产业深度融合,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校地共生”的服务方式,在政府搭台上校地共建产业学院,如重庆大学与重庆市两江新区共建智能产业学院、四川大学与成都市高新区共建数字经济学院。
(四)强化协同发展保障体系:健全多主体投入渠道,设立成渝高校协同育人发展专项基金,支持高校间开展跨区划协作项目;调动社会资金参与高校基本建设投入,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投入格局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基本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构建协同发展评估体系,涵盖资源共享程度、人才贡献比例、科研协同水平等多个维度,确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每两年实施一次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水平的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谭小平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基于国内四大城市群比较分析 [J]. 四川冶金 ,2024,46(02):7-12.
[2] 楚旋 .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科动态调整的特征分析与实践反思 [J].黑 龙 江 高 教 研 究 ,2022,40(12):95-101.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12.01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曾贵(1987 年9 月—),男,壮族,广西南宁人,讲师,教育硕士,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谢丽萍(1992 年4 月—),女,汉族,重庆北碚人,讲师,理学硕士,单位:,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 2023—2024 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供给质量优化研究》,项目编号:cqgj2307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