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成长:中职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究
任婷
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启蒙重任。在此阶段,学生正值“三观”形成的关键期,班级作为其学习生活的主阵地,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直接关乎育人成效。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锻造优良品格、涵养职业精神,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微观环境。
然而,当前针对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的特色班级创建研究仍显不足。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普教领域或中职德育的宏观层面,缺乏与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探索。本研究以广东省(以下简称“胡宝星职校”)为个案,聚焦其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平面设计两大专业,旨在深入探究基于专业特色的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并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践参考。
一、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内涵解析:超越环境布置的深层建构
中职班级文化并非仅是教室墙面的装饰美化,它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其核心内涵包括:
1. 精神文化:班级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班风学风,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对于中职生而言,蕴含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的价值追求尤为关键。
2. 制度文化:保障班级有序运行的规章、公约、奖惩机制,应体现民主参与、职业规范导向,而非简单约束。
3. 行为文化:师生及生生间在交往、活动、学习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精神风貌,是文化的外显。
4. 物质文化:教室环境、专业设施、作品展示、网络空间等构成的物质载体,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与职业情境。
对于中职学校,班级文化还必须嵌入“职业性”这一核心特征,与专业学习、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培育紧密相连。
(二)时代价值:回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
1. 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必然要求: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亟需通过积极的班级文化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契合类型教育,凸显职教特色的关键路径:区别于普通高中,中职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融入产业元素、职业标准,成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理念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赋能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4.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育人能力的实践平台:班主任在文化建设中需不断学习、反思、创新,是实现从“事务型”管理者向“发展型”引导者转变的重要契机。
5. 夯实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坚实基础: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活力细胞,汇聚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现状审视: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研究缺口
尽管重要性凸显,但中职班级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常面临诸多挑战,理论研究亦存在不足。
(一)实践困境
通过对胡宝星职校的初步观察与反思,发现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班级(如前述优秀典型)环境优美、制度健全、学风浓厚、活动丰富,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而部分班级则存在环境杂乱、纪律涣散、目标缺失、凝聚力弱等问题。其共性困境在于:
1. 同质化倾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与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的深度结合,“千班一面”现象普遍。
2. 与专业教学脱节:文化建设与专业技能学习被视为“两张皮”,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3. 班主任主导过度: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参与度与创造力未被充分激发。
4. 系统性规划欠缺:往往零敲碎打,缺乏长远、系统、分阶段 的建设方案与评估机制。
(二)研究缺口
如开题报告所述,以“中职班级文化建设 + 特色班级创建”为主题的深入研究寥寥无几。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理论阐述或一般性策略分析,缺乏:
1. 针对特定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精细化建设模式研究。
2. 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与操作路径。
3. 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效果评估体系。
本研究旨在直面这些困境与缺口,进行深入探索。
三、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胡宝星职校的探索
胡宝星职校立足于智能制造与数字媒体两大专业群建设,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和平面设计专业为试点,探索出“三维融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维度一:根植地方文脉,厚植文化自信
顺德地处岭南文化腹地,拥有深厚的制造业传统和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如香云纱、龙舟、武术、美食文化)。学校引导班级:
1. 精神引领: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如顺德制造业的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如敢为人先的顺德精神)、合作精神(如龙舟竞渡的团结协作),将其融入班训、班级目标、价值追求中。
2. 活动承载: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优秀企业、博物馆、非遗工作室;邀请本地工艺大师、行业能手进班级开展讲座或工作坊;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使地方文化“活”在班级日常中。
3. 环境浸润: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巧妙运用本地文化元素(如龙舟造型的展示架、工业齿轮装饰的荣誉墙、融入岭南画派风格的板报设计),营造独特文化氛围。
(二)维度二:深度融合专业,彰显职业特色
这是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旨在使班级成为职业成长的预演场。
1.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
(1)精神文化:强调“精准、协作、创新、安全”的工程师文化。设立“未来工程师”班级愿景,倡导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2)制度文化:模拟企业车间管理,实行“6S”管理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制定设备操作规范、项目团队协作规则。
(3)行为文化:开展技能比武、创新项目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实训;评选“技术标兵”、“创新之星”。
(4)物质文化:教室布置融入机器人元素、安全操作规程挂图;设立“创新工坊”角,展示学生设计的机械部件、编程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虚拟机器人展示平台。
2. 平面设计专业:
(1)精神文化:培育“审美、创意、沟通、守信”的设计师文化。树立“设计改变生活”的班级理念,强调原创精神和客户意识。
(2)制度文化:建立“设计工作室”模式,实行项目负责制,模拟设计流程与交付标准;制定作品原创公约和版权规范。
(3)行为文化:组织主题设计工作坊(如为本地特产设计包装)、举办班级作品展、参与社会公益设计项目;实行“设计总监”轮值制,锻炼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
(4)物质文化:教室设计本身成为审美实践,突出艺术感;设置作品展示墙、灵感素材库;配备数字绘图板等专业设备,营造工作室环境。
(三)维度三:发挥班主任特长,塑造个性班级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首席设计师”。学校鼓励班主任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管理风格引领班级形成独特气质。
1. 思政背景班主任:可能更擅长价值引领和理论剖析,打造“红色匠心”或“理论研学”特色班。
2. 工科专业班主任:可能长于逻辑思维和项目管理,打造“技术创新”或“精益求精品格”特色班。
3. 艺术专业班主任:可能善于审美培养和活动创意,打造“美育浸润”或“创意无限”特色班。班主任的个性化引领,能使班级文化更具生命力和辨识度。
四、成效初显与未来展望
经过初步实践,胡宝星职校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试点班级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学习积极性、行为规范性均有显著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品牌;班主任的建班育人能力得到锤炼,逐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更专注于思想引领和文化建构。
未来,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深化“三维融合”机制,并着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进行长期跟踪与评估,量化其在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同时,将成功案例进行梳理推广,带动学校整体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形成“一班一品一特色”的生动局面。
结论
中职学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抓手。它必须跳出简单模仿普教模式或流于表面装饰的窠臼,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个性化引领作用。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以工业机器人和平面设计专业为例的探索表明,通过“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班主任特长”的三维融合,能够有效构建起既符合育人规律又独具职教魅力的班级文化,从而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微观环境保障。这条路径仍需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完善,但其方向对于推动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Z]. .[2] 王红 , 李太平 . 班级文化论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3] 张永英. 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班级建设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20.[4] 刘惊铎 . 道德体验论 [D]. 南京师范大学 , 2002.[5] 姜大源 .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7.[6]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