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

张萌盟

内蒙古自治区好力保中心学校  137608

一、引言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美学等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古诗教学的理解仍停留在字词解释、诗意翻译层面,忽视了古诗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古诗的魅力,无法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具体古诗的研究,探索出可操作的传统文化渗透路径,为一线教师的古诗教学提供实践指导,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侧重知识传授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生能够背诵古诗、理解字词含义和诗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渗透重视不足。以《静夜思》为例,部分教师仅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述的是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而未深入讲解“明月”这一文化意象在古代文学中所承载的思乡、团圆等丰富情感内涵,以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与“月”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学生参与度不足

由于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机会。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发言往往围绕诗句字面意思展开,很少能够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文化认同感。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挖掘古诗中的文化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明月”这一文化意象。从古代诗歌中众多描写“明月”的诗句入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学生了解“明月”在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寄托思乡、思亲之情,以及与中秋节赏月、团圆等习俗的关联。通过对“明月”意象的深入挖掘,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在诗中借明月抒发的强烈思乡之情,感受传统文化中“月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银河”“香炉”等意象。“银河”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神秘、美好的象征,与神话传说紧密相连;“香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香炉,而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其名称蕴含着古代对自然景观的诗意想象和文化解读。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以及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二)结合历史背景讲解

了解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理解古诗内涵和传统文化的关键。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他长期漂泊在外,远离家乡,这种生活状态使得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尤为深厚。同时,讲述唐朝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当时的交通不便、游子离家的普遍现象等,让学生明白在古代社会,思乡是一种广泛存在且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创作此诗的情感根源。

对于《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介绍唐朝的旅游文化和文人墨客对名山大川的推崇。李白一生游历四方,庐山作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名胜,吸引了众多文人前往游览并留下诗作。通过讲述这些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古代文人通过诗歌记录和赞美自然景观的文化传统,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会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介绍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望庐山瀑布》中夸张、想象手法的运用与李白个人风格和时代文化的关系。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根据《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进行绘画创作。在创作《静夜思》的绘画作品时,学生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现出诗人在月夜下思念家乡的孤寂之情,可以描绘月光洒在窗前、诗人独自凝望明月等场景;创作《望庐山瀑布》的绘画作品时,则要展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如运用浓墨重彩描绘瀑布的水流,通过留白和线条表现出云雾缭绕的庐山景色。通过绘画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观念。

(四)古诗创作与改写,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实践

在学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后,引导学生模仿古诗的形式和意境,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或改写。如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或者对《望庐山瀑布》进行改写,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处熟悉的自然景观。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结论

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以《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为例进行实践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实现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高对古诗中传统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将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叶秋珍 . 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析 [J]. 中小学教学研究 , 2025, 26 (01): 12-16.

[2] 季玉霞 . 徜徉诗海,传续文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下旬 ), 2024, (11):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