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谭和明
重庆三峡学院 404100
产教融合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行业需求前置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壁垒,实现 " 教育即生产、生产即教育 "的有机统一。
1 校企协同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双向赋能新模式
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通常被限制在校园实验室范围内,设备更新缓慢且应用场景缺乏变化,导致难以有效复制实际工程环境的具体条件。混凝土浇筑实验常常依赖于小规模模具进行操作,这与现实工程中涉及大型泵送系统和分层振捣技术等工艺存在显著差异;结构抗震实验则基于简化模型展开,无法准确反映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动态响应特性。这种 " 缩微版 " 的教学实践容易使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当面临真实工程项目时,他们往往无法迅速应对。校企协同实践平台的建立,实质上构建了学校、企业以及项目三者融合的三维互动空间。企业能够将正在进行的工程转化为教学场所,例如安排学生参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抗滑桩施工监测任务及高层建筑 BIM 建模工作,在专业工程师监督下执行数据采集、方案比较和质量验收等完整流程。通过高校与建筑企业协作设立 " 智慧工地实训基地 ",学生被安排至不同工程标段(或项目组)负责施工管理职责,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和钢筋应力等参数,并直接介入技术交底与质量纠偏过程。
2 项目驱动重构课程体系,打造知行合一新路径
工程教育中课程体系的传统安排常显现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状况。《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类基础性课程通常先行开设,《施工组织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则安排在后,这种序列易使学生困惑于基础理论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具体价值。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广普及,以往以“现浇混凝土施工”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比重因此需要下降,同时增加《BIM 技术应用》、《装配式节点连接》等反映当前技术前沿的课程分量。某所高校在选修课中设置了“低碳建材研发”内容,指导学生探索利用工业废渣制造新型混凝土的技术路径,该探索性工作最终获得了省级挑战杯一等奖的认可,此类围绕具体现实问题展开的课程设计,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更在于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方法层面的革新同样具有关键意义。教师演示、学生简单模仿的传统课堂模式有必要向基于明确任务、鼓励自主探究的方向转型。以“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向学生提供某次地震中受损建筑的具体资料,学生分组承担任务,分析结构破坏的真实机理,构思可行的设计改进方案,并借助振动台实验检验方案的预期效果,这种完整经历发现问题、深入分析、最终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有力促使学生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主动探索者,切实推进了知行合一目标的实现。某职业院校采用了“施工模拟软件”辅助教学,学生得以在虚拟环境中操作基坑开挖、模板支护等关键施工工序,软件系统即时给出操作评分并提供具体改进建议,此类数字化实践手段有效缓解了实体实训资源短缺带来的教学困难。
3 双师联动优化师资结构,激活教学相长新动能
高校教师群体常存在一种现象,其成员学术背景深厚而工程实践经历相对不足,这种 " 校门到校门 " 的路径可能导致教学偏重理论讲解。实践教学环节有时因此出现失衡,实际操作技能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个具体表现是,部分教师在讨论 "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 课题时,倾向于重复教材中既有的降温曲线描述,对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如何优化 " 冷却水管布置 " 这类关键策略,解释往往不够充分。这种偏重理论的倾向,被形容为某种程度的 " 纸上谈兵 ",其后果是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工程问题时,解决能力显得薄弱。要有效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步骤在于消除阻碍合作的制度性障碍,积极促成" 校内导师 + 企业导师" 共同参与的协作模式。在此模式下,校内导师的职责集中于构建学科的理论基础与知识框架;企业导师则发挥所长,重点传授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与操作经验。双方需要共同介入多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合作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联合策划具体的教学项目内容、以及共同参与对学习最终成果的评价过程。以 " 地铁隧道施工 " 这门课程为例,可以清晰体现这种协作:校内教师负责讲解 " 新奥法 " 背后的岩土力学原理,与此同时,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则实地演示 " 超前小导管注浆 " 这一关键工序的实际操作流程。学生随后分组协作,完成隧道开挖的模拟任务,最终的学习效果评定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执行。这种被称为 "双导师制 " 的安排,其优势在于它同时兼顾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显著提升了实践训练的真实感与现场感,使学生获得的经验更贴近工程实际。
综上所述,随着 " 新工科 " 建设的深入推进,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元素。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产教融合的核心逻辑不变——只有让教育扎根产业土壤,才能培养出真正"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璐 , 潘学飞 , 向玉涛 , 赵蒙 .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以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25,46(08): 6-7+45.
[2] 邓逸川 , 张扬冰 , 李栋仁 , 申琪玉 . 体验式学习引导的高校新工科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以《土木工程施工》为例[J]. 工程管理学报,2025,39(04): 152-158.
[3] 江飞飞, 顾子涵, 周娟.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民办高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5,(21):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