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农业机械专业学生学习发动机原理的教学研究

作者

余文龙

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

1. 引言

农业机械专业是中职教育中典型的技能导向型专业,掌握汽油机与柴油机工作原理是培养合格农机操作与维护人才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发动机原理课程概念抽象、知识体系庞杂,且传统课堂多采用讲授式教学,使学生难以建立系统认知。当前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农机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深化教学研究,改进发动机原理教学模式。

2.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职发动机原理教学存在突出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未能有效结合。传统授课往往先填鸭式灌输大量抽象理论,再进行简单实训,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学习理论时缺乏直观感受,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实践时又因理论掌握不牢固,影响教学效果和技能提升。这种“二元分离”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发动机技术快速迭代,中职教学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许多教材和案例停留在多年以前的水平,与现代发动机技术脱节。学生渴望了解新技术,却被陈旧内容所限制,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同时,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主动思考。填鸭式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也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实际技能的弊端。

2.3 学生基础薄弱、兴趣不高

大多数中职生源于初中,物理和数学基础薄弱,面对发动机热力过程和机械原理时较为吃力。加之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枯燥,他们对学习发动机原理的兴趣不高,对未来职业也缺乏清晰预期。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学习动力,制约了教学效果。

3. 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化教学引入: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借鉴常州工职院等学校经验,将企业典型岗位任务融入课程,根据项目复杂程度设计集成项目群,并按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模块课程。例如,可围绕农用拖拉机发动机设计拆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发动机结构和原理,实现学以致用。

强化实训环节:发挥实验实训在“工学结合”中的核心作用。精心设计发动机拆装与性能测试等实验项目,将工作原理与实操有机融合。例如,在实训中设置柴油机总成拆装、发动机性能测试和节能减排优化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建无风险练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故障诊断与维修反复练习,提高实操能力。

课堂内容与现代农业应用场景结合: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突出农机化和智能化案例。可结合国家乡村振兴背景,将植保无人机、智能拖拉机等先进农机系统引入课程,通过分析智能喷药无人机发动机的工作特性等案例,拓展课堂内容。同时,可收集行业论文或技术文章,将其转化为学习资料和讨论案例,用课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单一讲授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方法提高参与度。例如,在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发动机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方式,通过互动式问答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融入多媒体动画和虚拟仿真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发动机运行过程,帮助建立形象认知。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将课前预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根据学生基础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倡导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设计任务式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例如,可让学生分组模拟“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让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探究发动机知识并形成自主学习习惯。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置分层任务:基础薄弱者从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原理入手,结合实物演示建立认知;基础较好者进行高级故障诊断与仪器定位训练。此外,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农机发动机日常维护与检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将过程评价和技能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以课程项目成果、实训操作表现、技术方案设计等作为考核内容,而不单纯依赖笔试成绩。通过让学生展示项目作品和实训成果,激励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客观反映学习成效。

4. 教学改革实例

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入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实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他们根据岗位需求设计递进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将校企合作项目融入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常州工职采用情境教学、头脑风暴、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该校还打破校内空间界限,将课堂延伸到实训基地和企业现场,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工程任务。实践表明,此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培养了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 结论

针对中职农业机械专业发动机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节、教材落后和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应实施项目化、实践化和现代化教学策略。借鉴行业项目和真实案例设计课程,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将发动机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学习能动性。典型教学改革实例显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虚拟仿真和智能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智慧课堂和远程教育融入课堂,实现知识传授、实践操作与现代农业应用的深度融合,从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吕秋明.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汽车发动机教学的思考[J]. 时代汽车 , 2020(1):35-36.

[2] 佚名.《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公务员期刊网, 2023-05-09.

[3] 王琳琳.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J].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 , 2024, 6(20):106-108.

[4]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以学为中心 点燃课堂教学改革引擎 [J].中国教育报 ,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