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创新
王成刚 肖雯瑛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光耀实验学校 276016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生活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不足。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创新,能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方式,课堂氛围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更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创新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增强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
通过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情境,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感悟知识的内涵,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生活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道德和法治实践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通过参与情境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促进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创新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素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例如,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交通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行人、司机等角色,在模拟场景中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种真实的情境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交通规则的意义,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
在创设好生活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例如,在讲解“关爱他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爱老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关爱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动。
(三)促进知识迁移与内化
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将情境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例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校园环保行动”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环保活动中来。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践行环保理念,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情境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生活情境的内容,增强情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繁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活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情境任务。例如,在讲解“团队合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拼图比赛”,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拼图任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五、以“尊重他人”为例的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创新案例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在学校中,一位同学因为嘲笑另一位同学的穿着而引发冲突。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引出“尊重他人”这一主题。
(二)情境体验
教师创设一个“模拟班级会议”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班长、学习委员、普通同学等。在会议中,设置一些关于尊重他人的问题,如“当同学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尊重有残疾的同学?”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尊重他人的内涵和重要性。
(三)知识迁移
在情境体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尊重他人的行为,如尊重父母的意见、尊重老师的教导、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制定一份“尊重他人行动计划”,将尊重他人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四)总结评价
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在情境体验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六、结束语
基于生活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体验、促进知识迁移与内化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小琴 .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习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策略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5,(06):48-49.
[2] 韩亚琴 .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5,(05):46-47.
[3] 吴会年 . 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7):21-23.